實干出真知,尋訪社區曉概況。
“撥云尋古道,倚石聽流泉。”在實踐正式開始之前,實踐隊員就實踐地點的選擇展開了討論,見微而知著,實踐隊員最終選擇在平陰縣榆山街道尹莊村進行實地考察。為對社區的垃圾分類思想普及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實踐隊員行走在途徑耕地的小路,秉持吃苦耐勞的精神,就田間是否有垃圾,垃圾的具體種類有哪些展開初步的調查。調查過程中,實踐隊員充分發揮了仔細謹慎的作風,行動間處處留意,在不傷害到村民們作物的基礎上,不怕臟不怕累,仔細搜尋,不留下任何漏網之魚。在搜尋過程中,實踐隊員發現了諸如燃盡的煙頭,揉皺的衛生紙,原本用來捆莊稼的塑料繩等垃圾。初步判斷這些垃圾是因為村民們正常在田間勞作的無意識扔下的,與前些年田間垃圾袋較多的現象相比有很大改善。實踐隊員攜帶著撿拾的垃圾到達村內集中的垃圾投放處,這里干凈整潔,配套的垃圾分類設施與廢棄衣物捐贈處設施完善,村內垃圾分類思想宣傳初具成效。

圖為實踐隊員在田間清理垃圾。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淑涵 供圖
實干出真知,沿街商鋪有話說。
“探索莫嫌屢嘗試,路徑力求全窮盡。”為了調查結果的普遍性與客觀性,實踐隊員選擇在縣城內較繁華的路段尋找路邊店鋪的老板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一家文具店的店主張女士在訪談中表示,她在附近開店已經有近十年了,最近一兩年間能明顯看出周圍的環境較前些年改善了很多。她提到,雖然自己只是一個小文具店店主,但是仍意識到垃圾分類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垃圾分類有助于減少環境污染,杜絕資源的浪費,她認為目前垃圾分類工作已初見成效,最顯著的變化就體現在周邊不會再像往常一樣,經常有不知道從哪里來的異味。在平時的生意中,她也努力做到垃圾分類,對廢紙、廢塑料、廢玻璃等進行分類收集,以便于后續回收利用。

圖為實踐隊員邀請張女士填寫調查問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淑涵 供圖
實干出真知,聽聽新生代的聲音。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實踐隊員最后一個調查地點定在平陰縣實驗中學旁。正值放學的時間段,同學們蜂擁而出校門,面對實踐隊員的提問,他們也落落大方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位同學表示,身為初中生,他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所有人健康和未來都依賴于地球的環境和資源。生態文明建設意味著保護自然、減少污染和資源浪費、促進可持續發展。當實踐隊員問到可以從那些方面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他表示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進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和電力,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參加環保活動等。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習和研究,了解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積極參與環保組織和活動,倡導環保行為。與此同時,不少同學也表示,垃圾分類的實施使得學校周邊的環境變得更加清潔、有序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希望垃圾分類能夠繼續在學校周邊推行,讓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

圖為實踐隊員邀請初中生填寫調查問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淑涵 供圖
本次實踐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實踐隊員運用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的方式,更加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當地垃圾分類情況也有了更好的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其關系著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身為當代大學生,實踐隊員將繼續以身作則,提高自身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努力宣傳,號召周圍的人一起行動,繼續宣傳倡導垃圾分類,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