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方出真知,切身考察知情況
實踐隊成員們來到大官莊村進行了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實踐調查活動。首先隊長向隊員們介紹了活動放案和隊伍分工,隊員們分工明確、展開實地調查。分組后,隊員們對大官莊村的村莊垃圾回收和分類情況進行了考察,對于每一個垃圾分類站點進行了記錄,記錄考察發現,大官莊村已經初步建成了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村莊的垃圾回收點數目較少,垃圾的回收處理不及時,大批垃圾“無桶可入”,以致大批垃圾堆放在桶外,不僅影響村容村貌,破壞村莊環境,更為垃圾回收工作增添了麻煩。村莊垃圾分類點比較基礎,只有簡單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個分類,村民對于垃圾分類的認知薄弱,垃圾分類知識欠缺,并沒有很好的將垃圾分類落實在行動上,具體表現在垃圾桶中垃圾錯放或者直接將整袋垃圾直接倒入垃圾桶內,垃圾分類的設施的使用效率較為低下。
圖為實踐隊員考察村莊垃圾分類點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鞠文豪供圖
宣傳垃圾分類,共筑綠色鄉村
為進一步了解村民對于垃圾回收利用的看法和了解,實踐隊員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村莊的居民進行了紙質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村莊中居民多數為老年人而青年人較少,在垃圾分類上普遍存在認知薄弱,學習困難的情況。一名在讀高中生向實踐隊員表示:“現在的新生代都比較注重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村里也經常會有人員宣傳垃圾回收利用,但由于村莊青壯年大量外出打工,老齡人口占比高的原因,垃圾分類的宣傳困難重重。”實踐隊員由此向村委會提出建議,應該持續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針對村莊老年人口占比高的現狀,可以針對性的在垃圾分類的標識牌設置大量的圖片標識以及色彩區分。促進老年人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通過識別垃圾分類標識牌進行一定的垃圾分類行為。接下來實踐隊隊員向村民進行垃圾回收利用宣傳并為其發放相關宣傳手冊。隊員們向村莊村民仔細講解垃圾回收利用的知識,并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分享給村民,引導村民掌握垃圾回收利用的知識。村民李大爺表示:“之前的垃圾都是隨便裝一丟,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也不懂得垃圾分類的好處,即使有人來宣傳,也不愛聽,實踐隊員們結合生活的宣傳才是真正有用的宣講。讓我學到了許多垃圾分類的知識。”

圖為實踐隊員對村民展開問卷調查。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鞠文豪 供圖
落實垃圾分類,實踐隊員在行動
實踐隊員和轄區居民共同清理村莊周邊的垃圾,特別打掃了村莊垃圾回收點,原本臟亂差的垃圾回收點煥然一新,實踐隊員還深入村民家中,幫助村民進行垃圾分類,借此進一步深化村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同時,幫助村民進一步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將生活中常見的廢紙、塑料、玻璃、金屬等可回收的裝在一起,倒入可回收垃圾桶,實現資源回收;將廢電池、過期藥品等有害垃圾倒入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由專業人士進行特殊處理;指導村民將農作物秸稈、廢棄物,粉碎后與家禽糞便混合,發酵后變成有機肥,還田肥地。按照這樣的垃圾分類標準,既方便了垃圾處理人員、提高了垃圾處理的效率,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圖為實踐隊員打掃村莊環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雨涵 供圖
本次在大官莊村的實踐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不僅增加了實踐隊員對于垃圾分類的了解,更提高了村民垃圾分類的意識,還改善了村莊的人居環境,“垃圾雖小,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場化垃圾分類為全民行動,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正在各地如火如荼開展。這是一件人人身邊的小事,也是一件關系社會文明水平的大事,還是一件影響中國綠色發展轉型的實事。”培養垃圾分類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可以促進群眾逐步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而不管是垃圾分類投放還是收集、轉運、處理各個環節,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實踐隊員們,祖國的新生代,未來的主力軍,更應帶頭行動,用自己的青春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建設美麗中國,共筑綠色農村夢。

圖為“變廢為寶”實踐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雨涵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