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類,推動綠色環保
實踐隊隊員首先對村民進行入戶宣傳服務并為其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隊員們面對面為村民仔細講解手冊上的垃圾分類知識,根據村民的特點和需求為其制定合適的宣傳知識,隊員們還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垃圾分類的經驗和小技巧分享給村民,將村民家中的垃圾進行了分類整理,并告訴村民怎樣區別垃圾,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對應不同類別的垃圾,引導村民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更加有效地處理生活垃圾。村民許奶奶表示:“之前的垃
圖為實踐隊員與村民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政府 供圖
推進包裝廢棄物回收,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長期以來,農藥、化肥包裝物及廢舊農膜、秧盤等各種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因無回收處置措施,散落在田間、溝渠,影響村容村貌,對農田、水源造成污染。沂堂鎮想方設法做好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杏山湖社區積極推動建設,值得肯定。實踐隊員走進田地,察看農作物長勢和農藥、農膜回收處理情況。實踐隊員了解到,村民對于回收農業廢棄物的意愿很高,也將其付諸于行動,積極踐行,收效很好。“自從知道農藥包裝和農膜遺留的危害之后,我們就不再大意,每次播種前后都會做好廢棄物的回收工作。”村民趙先生說到。做好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不僅是生活需要,也是法律要求。同時,這還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能夠給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降低農作物耕種成本,實現增產增收;也能減少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生態文明,是變廢為寶的雙贏之舉。
圖為實踐隊員在田地中觀察作物長勢和包裝殘留。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政府 供圖
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糞污入地肥沃土壤
秸稈亂燒亂拋、畜禽糞污直排一直是農村發展的難點問題。近年來,臨沂市羅莊區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科學有效利用畜禽糞污,讓廢棄秸稈還田,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加快鄉村振興進程,全面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沂堂鎮還在探索農業生產的全流程減碳。“我們回收農作物秸稈、廢棄物,粉碎后與家禽糞便混合,發酵后就成了有機肥。”杏山湖社區負責人說到。實踐隊員在走訪調研時,村負責人介紹了關于秸稈等剩余物的處理問題。在沂堂鎮,種、養殖業和有機肥料生產的循環大幅減少農業生產環節的碳排放,有機肥的施用也提升了農作物的品質。截至目前,杏山湖社區已有近六成土地施用有機肥。“秸稈如何處理一直都是每年豐收季的大問題,秸稈粉碎省時又省力,不僅環保,還能做肥料,村民都非常支持。”杏山湖社區村民盧業林說。同時,實踐隊員也對村民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我們響應政府的號召,進行低茬低割,通過秸稈打包再利用,既能為養殖業提供良好的飼料,也有利于后期的翻耕播種。”沂堂鎮杏山湖社區村民湛洪濤說。村里的養殖場也都與種植戶簽訂協議,將糞污低價且“點對點”送至種植戶地里,同時,種植戶也將秸稈等交給養殖戶加工為動物飼料。秸稈還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杏山湖社區讓放錯地方的資源發揮了應有作用,不僅經濟效益明顯,生態效益更是彰顯,藍天凈水已然成為“新常態”。
圖為杏山湖社區的養殖雞棚之一。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政府 供圖
本次在杏山湖社區的實踐調研取得圓滿成功,實踐隊員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和對變廢為寶的理解都更加深入。全社會也應該認識到,變“廢”為“寶”要在資源綜合利用上下足功夫,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實用技術和利用模式,從項目推廣、政策保障、技術支持等方面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實踐隊員更加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要從日常生活上下功夫,以“小”促“大”,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圖為“變廢為寶”實踐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趙政府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