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起源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琉璃制品在我國的最早發現,可追溯到西周。唐代尤其發達,宋代稱“藥玉”,明代稱“硝子玉”,清代稱“料器”,民間猶稱“料器”。在淄博琉璃手工技術代代相傳可考的歷史已有800多年。晶瑩剔透的琉璃是淄博最具特色的歷史名片之一。它在色彩形態方面要求嚴格,不但講究審美,更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體現了中國手工藝人智慧的結晶。

淄博自古就是琉璃生產、使用的重要地區,琉璃文化傳承千年而熠熠生輝。淄博琉璃造型別致,色彩斑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融合了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琉璃制品的工藝精湛,技術要求高,體現了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力。
1月25日上午,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探非遺,拾古韻”實踐隊來到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陶琉國藝館小爐匠任波琉璃藝術工作室。實踐隊員通過與琉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任波老師進行了交流,了解到琉璃在發展過程中生產原料和制作工藝的變化,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員親手體驗并制作了一個琉璃工藝品。琉璃的制作過程極快而且需要足夠的細心與耐心。原料在1500多度的高溫加熱融化后,要用工具快速塑性,否則琉璃變硬之后,形狀就很難做出調整了。

實踐隊員觀察到,在任波老師的琉璃工作室中,陳列著大大小小、十分精美的琉璃作品,小到昆蟲、水母、花草盆栽,大到有著美好寓意的柿子、葫蘆以及一些工藝裝飾品,每一個細節都十分的精美,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地練習和極大的耐心才能完成。從一個紋理、一片花瓣制作,再到將每個部分拼接、修補,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耗費很大的心血來完成。

在與任波老師的交談之中,老師提到當今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對于非遺的傳播與傳承有著很大的幫助。老師提到,互聯網時代給傳統工藝傳播提供了新思路。2015年微信開始興起時,任波老師當機立斷選擇創立了“小爐匠”微信公眾號,將燈工工藝的技法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給大家,這是國內首個專門介紹琉璃燈工工藝的微信公眾平臺。通過新媒體平臺,非遺可以吸引到更多愛制作愛手工的人來了解學習這項技藝。很多來自國內五湖四海的學生通過互聯網新媒體了解到琉璃這項傳統的非遺技藝,并將這項技藝又傳播到五湖四海去。2022年后,僅景德鎮就涌現出40多家燈工工作室,70%都由任波老師的學生創辦。截止目前,任波老師已經帶動了上千名學生來了解學習傳播琉璃這項傳統技藝,也在國內各個地區已經開辦了接近兩百家工作室。
實踐隊員在參觀工作室和體驗制作琉璃的過程中,被琉璃這項傳統的非遺技藝深深吸引。淄博琉璃文化傳承已有800多年歷史,琉璃制作需要嫻熟的手工技術和造型技術,通過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塑造生動的形象,展現出琉璃的色彩形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淄博的琉璃鼎盛時期在改革開放后,現在琉璃廠開始轉型升級,推出文創產品等新生事物,延續了傳統的琉璃燒制技藝,并體現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古典美的復興熱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向世界介紹傳統中國琉璃元素和美學色彩,傳播中國聲音。(通訊員 徐欣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