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青春助阜隊實踐隊員前往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實地調研,了解王家壩閘給當地帶來的效益。當代大學生網通訊員 李漫漫攝。
鼓鐘將將,淮水湯湯,蒙洼大地上浩蕩的淮水如綢緞一般向東流去,王家壩閘如衛士一般守護在側。在王家壩閘前,景區相關工作人員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蒙洼蓄洪區防洪工程位置圖》《淮河抗洪工程示意圖》《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蒙洼考察調研》等情況,70年來,這里累計16次開閘泄洪,見證了無數阜南兒女防洪抗洪的英勇身姿。在他的敘述中,我們了解到王家壩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每每洪水退后,蒙洼蓄洪區里的村莊因地制宜,開展災后生產自救,“變對抗為適應,變水患為水利,變劣勢為優勢”,依托龍頭企業持續發展壯大芡實、蓮藕、杞柳等適應水生環境且經濟效益高的特色產業,為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1月15日上午,為深入了解濛洼蓄洪區產業現狀及未來轉型發展的深層動力,實踐團對當地企業進行了走訪考察。沿著總書記考察時的路線,成員們走進了紅亮箱包有限公司,“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標語分外顯目,車間里“噠噠”的縫紉機轉動聲不絕于耳。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王恒亮廠長是返鄉致富創業的典范,年輕的時候在外地打拼創業,2016年返鄉投資建立了紅亮箱包廠,逐漸成為當地帶動就業、助力脫貧的“生力軍”,當地很多留守婦女通過在紅亮箱包廠扶貧車間就業實現了“家門口的幸福”。據紅亮箱包廠負責人介紹,該扶貧企業解決了當地136人的就業問題,其中貧困戶占62人,目前正在計劃拓寬銷售渠道。負責人帶領大家參觀查看了車間生產線,介紹了相關工藝流程,并表示希望在未來能夠與同學們一起開拓電商渠道,增加銷售業績。
位于王家壩鎮鄭臺孜村的果蔬專業合作社種植毛豆已經有幾年了,今年春種毛豆約2000畝,基地里毛豆苗長勢茂盛,密密麻麻的葉子下面,串串青綠的豆莢掛在枝蔓上,一片豐收的喜人景象映入眼簾。“一天最多采收400斤,收入200多元,離家里近而且工作自由,一個月下來可以賺到好幾千元,又不耽誤家里的農活。”當地村民告訴團隊成員,每年毛豆種植、采收都可以獲得務工的機會,給他們的家庭帶來不少收入。濛洼蓄洪區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優勢,因地制宜,走適應農業發展道路,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創造特色,讓毛豆變“金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在親自勞動實踐過后,實踐團成員們積累了勞作經驗,亦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的實際意義。
此次社會實踐,實踐團成員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從王家壩閘到抗洪紀念館,從紅亮箱包廠扶貧企業到農村種植基地。邊走邊看,用腳步丈量蒙洼大地的奉獻情懷;邊尋邊訪,用耳朵去聆聽蒙洼群眾的動人故事;邊采邊播,用鏡頭記錄阜南蒙洼的魅力蝶變。在實踐中成員深刻了解到阜南縣依托農產品地域區位優勢和人文資源稟賦,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斷探尋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帶動當地居民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致富道路。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當以王家壩精神為旗幟,結合專業特色,探尋鄉村振興新道路,將實踐成果轉化為愛國報國的實際行動,讓青春在實學實干中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