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員一踏上這片灘涂,便被凜冽的寒風所吹拂,通過走訪調查,實踐隊員了解到當地制鹽環境十分艱苦,冬季零下低溫,鹽業工人也需要在室外的灘涂上勞作。實踐隊員在于制鹽工人郭師傅的交談中,也能明顯感受到勞動人民的不易。制鹽每天都要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從惡劣的工作環境到低廉的工資待遇,他們默默地承受著一切,為社會的進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促進了壽光鹵水制鹽工業的繁榮和傳統非遺技藝的發展。

《中國鹽業志》中介紹:“世界制鹽莫先于中國,中國制鹽莫先于山東”,壽光位于豐富的地下鹵水帶,產鹽原料充足,從而造就了獨特的優勢。當我們談及壽光鹵水制鹽技藝,我們不僅僅是在討論一種制作鹽的方式,而是在探討一種歷史的積淀和人類智慧的結晶。這一技藝,從商、周時代起源,經過漢代的演變,再到明代的改革,直至清康熙年間的最終定型,每一個階段都融入了無數人的心血與智慧。壽光鹵水制鹽技藝的整個發展歷程,無不體現出人類對于自然的敬畏與利用。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是人類對于自然探索的深入與對生活需求的滿足。這種技藝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生產方式,更是一種人類精神的體現,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好例證。

對于當今時代來說,這一技藝不僅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一種對生活的啟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只有深入了解并合理利用自然,才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時,我們也應珍視這種經過千年積淀的技藝,因為它不僅僅是物質的產物,更是人類智慧與精神的結晶。

圖為鹽場附近宣傳標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郭明靖 供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人類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價值。保護和傳承非遺,就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記憶和精神寄托。實踐隊員深刻意識到應該尊重和珍惜非遺,努力傳承和發揚非遺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消失的危險。過度商業開發、環境破壞和年輕一代的忽視等因素都威脅著非遺的生存,使得壽光鹵水制鹽技藝逐漸消亡。因此,有責任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加強非遺的合理利用用宣傳教育,為壽光鹵水制鹽技藝培養更多繼承人,通過政策保護非遺傳承發展。
最后,每個人都應該更加關注和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參與非遺活動、學習非遺技藝、傳播非遺知識,以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去,并繼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通訊員 郭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