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絲纏繞,通古今
旗袍作為傳統的中國風服飾,緊隨“漢服熱”逐漸加入文化潮流中,魯繡旗袍以精致的刺繡、濃郁的地方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眾多節日與重要場合中頻頻“出圈”。“手繪旗袍”與“私人定制”的旗袍受到旗袍愛好者的追捧。與普通旗袍不同,牛老師專注旗袍制作30多年以來,憑借獨特的審美與扎實的技藝,別出心裁的設計使得“手繪旗袍”與“私人定制”在不同的顧客身上更好地展示出每個人不同的美。
2月2日上午,實踐隊員來到牛老師的工作室。牛老師正在為直播間的粉絲展示各類旗袍。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大自媒體平臺通過廣大網友的宣傳,旗袍早已跨越時空距離,實現了更大范圍的傳播。無論是中高考期間媽媽們講究的“旗開得勝”,還是婚禮宴席,精致的魯繡旗袍總會以出彩的款式讓人眼前一亮。線上預訂、快遞發貨也逐漸成為魯繡旗袍走出去的一種新的銷售方式,在每年的中高考前、臘八節前后店里的工作人員常常忙到深夜趕制作品。

圖為工作人員為顧客介紹旗袍花式。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諾 供圖
獨具匠心,代代傳
非遺傳承人牛玉葉師從于宋美齡的旗袍制作師傅,30多年來一直專注于旗袍設計制作,從一個服裝加工店逐步發展成為一家服裝設計加工企業。經她改良創新的“手繪旗袍”和“私人定制”旗袍受到旗袍愛好者追捧,2016年,被世界旅游小姐泰安賽區指定為唯一贊助品牌。2022年旗袍又被國際旅游形象大使中國區總決賽指定為比賽專用服裝。牛玉葉老師在家人的支持下,堅持學藝,一針一線穿梭在手中也逐漸啟發了牛老師的興趣與智慧,并決定將其做得越來越好,將魯繡旗袍傳承下去。一件旗袍的完成需要諸多工序,每個工作人員需要完成個人的工作任務,然后才能繼續完成下一道工序。牛老師在參與2022年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胸前獨特的手工藝品吸引了濟南一客戶的注意,隨后該客戶聯系牛老師,并成功預定了1000個胸針。經過工人們長時間默契配合工作,牛老師帶領團隊提前完成任務,并受到客戶好評。

圖為工作室旗袍展示。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諾 供圖
一針一線,滿天下
在講述魯繡旗袍發展歷史與文化底蘊過程中,實踐隊員了解到,截至2024年2月2日,相較于先前,魯繡旗袍有了較大形式的創新發展。在款式方面,跟隨時代的時尚潮流,旗袍往往以典雅大方,簡潔明麗為主要的樣式。旗袍制作工藝不斷發展創新,在魯繡技術方面,繡娘的工具也更符合人工繡花的要求。走向工作室的旗袍展臺,牛老師向實踐隊員解釋著不同時期旗袍所映射的時代背景。歷經幾十年隨歲月沉淀,玉氏鴻葉旗袍的魯繡絲線走向卻依舊分明,眼前精致的旗袍與在手藝人手里翻飛的針線將歲月悄悄藏起,將美好傳遞。

圖為工作室宣傳活動展示。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諾 供圖
新時代“玉氏鴻葉旗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過程中,當地政府和相關組織也在支持著非遺花餑餑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為了增加農村婦女創業就業機會更好地回報社會,2010年開始,牛玉葉與新汶街道聯合成立了新汶街道服裝加工技術婦女培訓基地、新汶街道精準扶貧救助基地,免費組織現代縫紉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新技能培訓以及魯繡制作,2016年,她被新泰市婦聯聘為巾幗就業創業導師團導師。十幾年的時間,義務培訓婦女15000余人次,帶動并安置貧困下崗職工、殘疾人就業100余人。”2019年,牛玉葉發起并成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聯盟,致力于推廣傳承發揚魯繡,全力以赴投身于研發魯繡衍生品。短短3個月的時間,研發了隨手禮、小香包、屏風等多個系列;結合新泰風俗文化,又衍生了人物繡、荷包繡和新泰新八景繡以及圍巾、手包等40多個花色品種。2020年疫情期間,通過直播帶貨方式,出口新加坡荷包繡品3000多個,單品185元,銷售收入60多萬元。

探尋非遺過程中,實現了過去與現在的連接,我們跨越時間的長河深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審美。而面對當今時代的非遺傳承保護既是一道民生考題,也是一項發展議題。為了非遺“活起來”、“走更遠”,年輕人應當更多地走“近”非遺、走“進”非遺,為非遺傳承弘揚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