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實踐隊員們來到德州宋窯紅綠彩博物館,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琳瑯滿目的紅綠彩陶瓷作品。這些作品色彩鮮明、圖案精美,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宋窯紅綠彩的傳承人李老師向隊員們介紹了紅綠彩制作工藝及其特點。李老師說,宋窯紅綠彩作為德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可追溯到宋代。這種彩瓷以釉面上的紅、綠兩種顏色為主,釉面通透明亮,圖案精美細膩,色彩鮮艷。宋窯紅綠彩的燒制工藝非常繁瑣,需要多道工序,包括篩料、制胎、上釉、繪圖、繪紋、修整等。其中最關鍵且困難的一步是施色,因為要將不同顏料涂抹在陶器表面,并經過高溫還原燒制,才能呈現出紅、綠兩種顏色的明亮和對比。
李老師帶領隊員們來到勾線上色工作室,一位老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為瓷盤上色,只見她右手執筆,在如玉的白胎上認真描繪著紅色的蓮花。老師說:“紅彩需要兩次上釉,而綠彩則需要三次上釉,整個過程需要經歷多次燒制和修整,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手工完成。”據李老師介紹,這位上色老師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已經從事宋窯紅綠彩制作工作超過20年,是該地區最具經驗和技藝的工匠之一。她告訴實踐隊員,宋窯紅綠彩的制作需要細心和耐心,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否則就會影響最終的成品質量。

圖為匠人在為紅綠彩瓷器上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德馨 供圖
接下來,隊員們來到了紅綠彩的燒制車間。這里的機器外表很普通像一個敞開的冰柜,實則內部溫度高達千度以上。在這里,工匠們將施色完成的陶器放入窯中進行高溫還原燒制。經過數十個小時的等待和處理,最終呈現出令人驚嘆的紅綠彩色彩。整個過程看起來輕而易舉。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對溫度、濕度、力度等因素的控制都至關重要。只有在嚴格把握這些要素的前提下,工匠們才能創造出色彩鮮艷、形態獨特的紅綠彩陶瓷。
此外,隊員們還參觀了當地的宋窯紅綠彩藝術展覽。展覽中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宋窯紅綠彩瓷器,有花瓶、盤碟、茶具等。這些瓷器造型典雅,圖案精美,讓人贊嘆不已。據展覽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瓷器都是由當地工匠們親手制作而成,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宋窯紅綠彩的藝術魅力。近年來,匠人們也積極嘗試創新,將紅綠彩從傳統的陶瓷器具形象拓展到多姿多彩的雕塑作品。如鎮館之寶“瓷美人”,采用雕塑方法制作美人的輪廓,再以紅綠彩繪的方式為其上色,使瓷美人的裙子在艷紅和翠綠的襯托下更顯雍容華貴。除了觀賞作品,隊員們還有幸參觀了一場中學生研學活動。這些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體驗了拉胚、施色等制作工序,并且親自操作窯爐進行燒制。通過這樣的活動,他們不僅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還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德州宋窯紅綠彩非遺的傳承者們表示,他們將繼續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這一獨特的瓷器制作工藝。他們希望通過培訓年輕的學徒,傳授技藝和經驗,讓宋窯紅綠彩得以延續下去。李老師說:“最近紅綠彩正在申請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保護和傳承紅綠彩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提供經濟支持和場地保障,為紅綠彩的表演和培訓提供更好的條件。我們也積極推動紅綠彩進入學校教育,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參與其中,從而實現文化傳承的延續。”
探訪德州宋窯紅綠彩,隊員們仿佛穿越時空,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這種古老的瓷器制作工藝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也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千年傳統。紅綠彩制作工藝凝聚著歷代陶匠智慧與心血,在現代依然煥發出絢麗光彩。通過此次調查,隊員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德州宋窯紅綠彩的非遺文化,將來,隊員們還會持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問題。

圖為實踐隊員與非遺傳承人李老師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德馨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