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紅席“編”出幸福生活
“炕上沒有席,臉上沒有皮”,這句流傳于青島西海岸新區泊里鎮一帶的民諺,反映的是當地延續2000余年的一項特殊的年節舊俗:鋪紅席。為探究紅席傳承情況,1月18日和1月19日,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遺風余“席”實踐隊到達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泊里紅席傳承地開展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從1月18日到1月19日,在這兩天的調研學習中,我們想運用平時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紅席文化傳承中遇到的問題,并讓更多人了解紅席、傳承紅席。在此次活動中,我感悟頗深。
在理論與實踐中產生共鳴
在進行此次實踐活動之前,我首先從網上查閱了相關資料,觀看了一些關于紅席傳承的視頻。據史料記載,編織紅席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了解到紅席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時,我內心的敬佩感油然而生,也感受到了紅席傳承的艱辛。作為一種純手工制品,泊里紅席在全國獨一無二。泊里鎮相繼成立了泊里紅席協會和青島泊里紅席生產專業合作社,組織了編席技藝大賽,選拔出了紅席技藝傳承人,專項扶持獎勵之外,還成立了紅席專業推廣公司,不斷引進高水平工藝美術公司,輔導提升紅席品質,實行個性化定制……越來越多的匠人重拾了這一古老技藝,使泊里紅席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新的傳承和新生。光靠網上的資料來了解紅席是遠遠不夠的,不去親身實踐,編織紅席的辛苦和這種獨特的工藝蘊含的技藝便無從得知。這次有幸來到青島西海岸拜訪紅席傳承人,嘗試編制紅席,在編制過程中,我們隊員學習了一些紅席編制的技巧,深刻的體會到紅席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領紅席,凝結的是勤勞堅韌的青島人的智慧巧思,也彰顯了紅席人對傳承紅席的熱情和信心。“先將紅、白高粱秸稈在水中浸泡8個小時,再劈成3至4毫米寬,這一環節俗稱打半子,把里面的瓤刮凈、刮平……一領普通規格的紅席,從起頭到編成,一個好手從早編到晚也要五天才能完成。”從傳承人介紹的話語中我不僅體會到編制紅席的不易,更多的是一份匠人傳承的驕傲與自豪。在團隊中領略合作的重要性
為了更充分地開展和總結這次實踐活動,我們實踐隊進行了多次交流和討論,開展了多次線上和線下會議。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我真真切切的懂得了“柴多火焰高,人多法子好”。在活動的開始,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任務和分工都存在著疑問和模糊點,但經過我們開會集體商討之后,大家的分工不斷明確,在隊長的指揮之下,每個人各司其職,一心為團隊著想,為著我們共同的目標奮斗,使得我們的實踐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團隊精神。在發放調查問卷和編織紅席中的拍攝和總結工作中,大家有條不紊,每項工作都在井井有條的進行。如果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這種需要多方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的。
我被國家和傳承人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所做的努力深深感動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推陳出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有義務保護紅席傳承,把紅席發揚光大,讓泊里紅席“編”出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