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什么是教育,我所學的教育學專業教給我的是一段對教育的描述性文字,是學習者視角下的教育,而這半個多月的實踐經歷,卻教會了我教育的真正意義,讓我以教學者的身份身臨其境,感悟教育的真正魅力。在實踐過程中,我依托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完備托管教師經驗,從生澀到熟練,在和15個小朋友的相處中,逐漸扮演好一個教師的角色。
教育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是此次實踐過程中,我最深有體會的一點。如何從一個學習者轉變成一個教育者,是此次托管志愿服務的難點,我本身也是一個正在處于教育之中的學生,在只有理論而無實戰經驗的情況下,突然成為一個教育者,確實使人無從下手。幸而,有專業的老師在活動前對我進行了專業培訓,還有與其他實踐隊員進行周密的備課,也給了我底氣,讓我有勇氣面對學生,組織好一個特殊的小課堂。不過,一開始的我也是緊張不安,加之與學生不熟稔,使課堂氛圍不活躍,授課效果較差。課后,我深刻反思自己,尋求借鑒經驗,不斷精進自己,之后的每堂課后我都會總結反思,爭取讓下一堂課更加完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同時,我也在努力學習如何扮演好一個教師的角色,教育主體不單單是學生,還有老師,我與學生在此次托管教育中共同學習和成長進步。
教育要解放兒童天性,托管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關鍵是為社區兒童提供綜合性、思維性、啟發性的課后托管服務,因此,更注重解放兒童天性,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在我所經歷的學校教育中,學與玩是分離開來的,但作為一個暑期托管班,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甚至是說讓玩成為主要活動,來區別于學校教育。為此,我們給學生準備了視頻、歌曲,還有趣味游戲、各種智力玩具,以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知識細化,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既解放天性,又吸收知識,正是驗證了“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這句話。
教育還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我面對的是15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他們年齡不等,性格各異,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就要充分考慮每個人的成長階段特征,綜合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等等,制訂一套最適合個人的教學方案,對于年紀很小,不善于表達的低年級小孩,我更多的是鼓勵,是引導,而對于高年級很活潑的學生,我要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還要規范他們的行為,確保整個教學過程順利完成。當講因材施教的教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我才更能體會其對教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
青春正當時,不予負流年,托管志愿服務還未結束,但它帶給我這段全新的經歷與感悟始終縈繞并充實著我的內心,它讓我第一次有機會將我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讓我在除校園之外其他的地方接觸教育,讓我提前扮演了一次教師的角色。在和托管班小朋友們的朝夕相處中,我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完備教育經驗,堅定了我以后在教育這條路上愈走愈遠的信心與決心。(蘇玉玲)
教育還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我面對的是15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他們年齡不等,性格各異,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就要充分考慮每個人的成長階段特征,綜合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等等,制訂一套最適合個人的教學方案,對于年紀很小,不善于表達的低年級小孩,我更多的是鼓勵,是引導,而對于高年級很活潑的學生,我要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還要規范他們的行為,確保整個教學過程順利完成。當講因材施教的教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我才更能體會其對教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
青春正當時,不予負流年,托管志愿服務還未結束,但它帶給我這段全新的經歷與感悟始終縈繞并充實著我的內心,它讓我第一次有機會將我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讓我在除校園之外其他的地方接觸教育,讓我提前扮演了一次教師的角色。在和托管班小朋友們的朝夕相處中,我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完備教育經驗,堅定了我以后在教育這條路上愈走愈遠的信心與決心。(蘇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