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講解員的講解,實踐團隊了解到張茂路爺爺是汶上縣人,退役軍人,農村信用社退休職工,也是一名有著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世紀60年代,張茂路爺爺就開始搜集并收藏雷鋒塑像、各種紀念像章、黨史黨建資料等紅色藏品,迄今藏品已達10萬余件,其中有關雷鋒的藏品就達1.3萬余件。心中帶著對張茂路爺爺的尊敬之情,社會實踐團隊成員一同漫步走進工作室,開始了解這些紅色藏品背后的故事,學習并體悟其中蘊含的舍己為人、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雷鋒精神。
張茂路爺爺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道,“收藏不是目的,讓更多人了解雷鋒才是我追求的。如果大家來這里能受到教育、得到啟發,那這些藏品發揮了社會作用才是更大價值。”在工作室迂回的長廊中,實踐團隊成員駐足觀望著眼前陳列出來的各種書籍、檔案、擺件和徽章等藏品,認真體味“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這句話的內在涵義。透過各種史料,實踐團隊成員仿佛看到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里,雷鋒同志高度自律,堅持“不亂花一分錢,不亂買一寸布,不掉一粒糧”,省吃儉用,通過點滴的積累來支援國家建設。幾十年來,雷鋒精神猶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燈塔,不斷放射出奪目的光芒,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隨著參觀的深入,講解員還向實踐團隊成員們介紹了新時代學雷鋒的杰出代表人物。眼前一塊塊不同的展板和上面的故事讓實踐團隊了解到這些代表人物他們或許凝結在抗擊新冠的戰場上,或許彰顯在扶貧攻堅的道路上,又或許體現在許許多多其他的地方。盡管各自的領域不同,但是他們的身上都有著和雷鋒相同的“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一切”的初心使命、“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責任擔當和“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的大愛情懷,他們身體力行地傳承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雷鋒精神,彰顯奉獻之美。
如今,我們身處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以往的許多東西早已成為過去式,但是“向雷鋒同志學習”永不過時。雷鋒的忠于職守的“螺絲釘精神”,刻苦鉆研的“釘子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等精神品質都是在我們奔赴新趕考之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當今社會,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貧困和殘疾人群等都是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的對象。“一生學雷鋒,一生講雷鋒,一生做雷鋒”是張茂路爺爺的人生信條。身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當跟張茂路爺爺一樣,認真踐行學雷鋒的號召,可以是扶起倒在路邊的共享單車,也可以是幫助行走不便的老年人過馬路,更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件善良的小事,“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無論如何,都是我們在用自己身上的一縷微光弘揚雷鋒精神,以實際行動書寫自己的雷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