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選擇定居在更加發達的城市,獨居老人也逐步蔓延至城鎮及鄉村的各個地區。為進一步發揚“尊老、愛老、助老”的中國傳統美德,提升獨居老人的幸福感以及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基本的生活問題。7月2日,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深扎社會共成長,青春建功二十大”社會實踐團隊在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牛樓社區,開展了關懷獨居老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百善之首,以孝為先
孝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人之行莫 大于孝”這幾句諺語就說明了華夏兒女對孝道的重視。歷代圣賢都在提倡“孝”,這使得華夏文明能夠在文化禮儀上保持完整性和規律性,反觀當今社會,年輕一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老年人對于關懷與陪伴的需求,使闔家團圓這一簡單平常的愿望也變得奢侈而珍貴。
踏入牛樓社區敬老院,映入眼簾的是一棟紅色的兩層小樓,小樓的二層西戶是劉奶奶和張爺爺的家,劉奶奶是一名退休的護士,她的老伴張爺爺則是一名退休醫生。在劉奶奶交流時得知,她和張爺爺都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大學生,在村里最難的時候仍然堅持每周為村民免費義診,劉奶奶說道,她從來不后悔畢業后來到這個小村莊,也不后悔離開那些如今繁華的地方,她已經在最需要她的地方發揮了她最大的價值,這一輩子值了!聽完劉奶奶的話語,再看看如今的自己,總是為自己而考慮,從來不考慮換位思考,為別人著想,更不要說奉獻社會了,我感到十分的慚愧,并暗自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成為如同劉奶奶一般偉大的人!
無私奉獻,堅守初心
從最初的劉護士到如今的劉奶奶,變化的是人們對她的稱謂,不變的是她對醫療事業的熱愛,對每一個病人的認真負責的態度。這個社會中還有千千萬萬個“劉奶奶”,她們不僅親身奉獻于醫療事業,更是在用雙手守護每一個平凡生命,守護萬千個普通又幸福的家庭。而如今,把最美的青春年華奉獻給這一片土地的一群人,卻只能蝸居在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每天坐在走廊里發呆,枯燥的重復著每一天,不知何時,他們也成為了孤獨的代名詞,養老院也成為了“可憐老人的聚集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吹竭@些坐在走廊孤獨的背影,一股莫名的心酸涌上心頭,他們為子女操勞一生,如今卻在這里黯然神傷。仔細一想,我也好久沒有回家吃飯了,我總是嫌棄老家網絡不好,又沒有什么好玩的,于是默默在心里決定,今晚要回家陪爺爺奶奶吃飯,彌補以前缺失的陪伴。
“以前交通不方便,大家都在村里的衛生所看病,如今路修好了,家家戶戶都有車了,村民大病小病都去城里的大醫院看了,只剩下我們這一群老東西咯”,劉奶奶眼底掩藏不住的落寞,這令在場的我們也莫名的心酸。劉奶奶一生醫治了很多村民,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生活,把自己留在這一個小小的村莊,如今兒女成人,在大城市定居,也提出要把兩位老人接到身邊照顧,可是兩位老人家思來想去,還是舍不得這一片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土地,于是選擇獨自守護這片土地。這不僅僅是劉奶奶和張爺爺的故事,亦是牛樓敬老院吳奶奶、牛爺爺以及無數獨居鄉村老人的縮影。作為年輕人的我們,總是想離開家鄉,去更遠的地方,更大的城市,很少有人選擇回到自己家鄉,建設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如今的三下鄉活動,青年計劃,人才引進,都鼓勵著年輕人建設自己的家鄉,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獨居老人會越來越少,闔家團圓會成為常態,我們的家鄉會在我們的建設下越來越好!
孝感天地,德播人間
在了解牛樓敬老院的現狀后,社會實踐隊決定盡綿薄之力,幫助老人們解決生活問題以及為老人們送去一些生活物資。通過傾聽老人年輕時候的故事,教老人們操作智能手機增加與子女交流的方式。除此之外,在牛樓社區第一書記的組織指導下,社會實踐隊組織了防電信詐騙等一系列活動,通過講訴真實事跡,現場演練等方式讓老人們提高防詐騙警惕性,并說明了如今常見的幾種詐騙套路,提高老年人正確辨別詐騙的能力。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身為子女的我們更應當自覺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不僅是經濟上的贍養,更要付出時間來陪伴父母,即便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即便組建了新的家庭,我們也不能忘記養育自己的父母,應該時常送去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抽空;丶铱纯础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我們走進社區,走進現實,發現當今社會仍需要青年志愿者解決的問題,更讓我們深刻理解了青年身上所擔負的責任,身為子女所擔負的責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青年的我們,也應當在向前奔跑的途中,時常停下腳步,去陪伴我們的父母,去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為社會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們不會永遠年輕,白發蒼蒼是我們一生必經的道路,為如今的養老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不僅為了如今的老人,也為了未來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