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的7月22日,我們開展線上支教活動的第十二天。為期三周的支教生活業已過半,心中難免有些感觸。
嚴格來講,這已是我的第二段支教經歷,每次參加支教,我都能收獲一些新的感悟。記得第一次支教是在湖南安化的一片山區。火車,輪渡,公交……輾轉將近三十個小時才到達鎮里的學校。傍山而建的學校不算大,只有幾棟稍顯簡陋的建筑。教室里的老式課桌歪七扭八地排列,板凳也各式各樣,凹凸不平的水泥地上,落著些無用的紙團。窗是那種木頭的,趕上風雨交加便咔噠作響,時不時漏些雨進來……這是他們附近幾個鄉鎮最好的學校。
那是我第一次走入山區,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山里的孩子。他們沒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但他們淳樸、善良、可愛,用他們獨有的朝氣,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幸運和感動。同樣,這段經歷也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我不知道相較于湖南,聊城的孩子們條件如何。但我相信無論哪里的孩子,對新知的渴求都是一樣的。因此即便是疫情來襲,支教不得不轉為線上,我依舊義無反顧的參加。第一次使用不甚了解的釘釘線上授課,第一次教授自己未曾教授過的科目,第一次面對八個班共計二百余位學生……我們在暑期的相處中克服困難,共同進步。還記得前幾天我第一次給他們上課的情形,面對著陌生的形式,陌生的人,孩子們難免拘謹,課堂的氛圍也顯得沉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逐漸熟絡,交流也越來越多,我們談詩詞、聊文章、講魯迅,古今中外,無所不談。他們越來越愿意開口和我們溝通,從學習聊到生活,從現在聊到未來……這也許就是我們支教的初衷。
兩次的支教經歷使我時常思考,短期支教的意義何在?我們時常因短期支教的作用并不明顯而遭人詬病,但支教重要的又何止是傳道受業呢?也許短期支教并不能為支教地的孩子們帶去什么實質性的改變,但至少我們埋下了一顆種子。“情定支教,小樹成林”,我們是播種者,用實際行動將愛和公益的種子播撒到他們心中,并期盼著未來,他們這群小樹成林的日子。也許這才是短期支教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