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期抵達桂林市中心,沿著微笑堂,地下步行街,桂林中心廣場,日月文化雙塔公園,象鼻山由北向南路線進行調研。首先,幾乎所有調研對象表示生二胎已是頂峰,而在問及育孩壓力中教育幾乎都是首先被提到且被認為是最大的壓力。這是在情理之中的,別說是正在面臨生育選擇的已工作人士,就連我身邊的大學同學對生育也是秉持著“少生優生”的態度。當更進一步咨詢其對三孩政策配套措施的開放性建議時,“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幼兒托管機構不斷完善”、“公立高校學位可以更多”、“興趣班培訓費用降低”這些關于教育上的建議頻頻被提及。這與國家已發布的配套措施非常貼近,說明我國生育配套措施真真實實貼合居民需求。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一直以為疫情環境下,由于收入影響以及母孕產檢存在風險,居民會對生育有所顧慮。但調查發現大多數居民并沒有受此影響,幸許是廣西疫情形勢沒那么嚴重,有些居民表示疫情是生育的最佳時間,平時工作沒有空,現在由于疫情居家空出了時間,非常適合用于生育與陪伴孩子。我看過一些文獻的敘述,在疫情面前,失業、貧困、焦慮導致全國生育水平明顯下降。但在疫情沒有那么嚴重的地區,對于一些人群,不能否認疫情產生了助推生育的作用。
接下來我們抵達桂林柘木鎮窯頭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居民對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措施都不是很了解,在我們向他們普及之后,他們對每月補貼500元至孩子3歲關注度最高,稱勉強可以但如果再多一些就更好了。此外,我們還采訪到了一名已有二個女兒的母親,其稱三孩政策帶給了她不少壓力,因為長輩希望能有個孫子,三孩開放后一直面臨被催生的壓力。這是我們能料到的,農村一些長輩長久以來的“重男輕女”“多子多福”思想是存在的,所以對待生養孩子的態度會與城里的有所區別,這也正是我們分別調研城市與農村地區的原因所在。但令我們意外的是,這位母親表示不會再生了,現在養兩個孩子已經很有壓力了,兩個女兒都是她疼愛的孩子,想努力給她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我們感受到了農村年輕一代“兒女平等”“少生優生”的思想在與老一代的思想產生碰撞,而這樣的碰撞我們認為是進步的,彰顯了農村地區年輕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三孩”政策的開放并不是鼓勵人民毫無顧慮地生越多越好,它的開放只是給了有條件撫養的育齡家庭能生的機會,它更不應是“重男輕女”家庭給婦女施壓的“罪魁禍首”。進一步向其普及一系列配套措施后,其表示還是能打消一些撫養顧慮的,但還是看未來的發展。或許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臺,能打消婦女生育的顧慮,讓農村女性從“被迫生”到“自己想生”。
在桂林市城市與農村的調研結束了,我們感觸頗多。城市地區面臨教育壓力最甚,農村地區“三孩”配套措施普及力度遠遠不夠,這些都是“三孩”政策實施需要注意的地方。感謝這次機會,讓自己在其中不斷深入了解社會,去傾聽不同聲音,貼近社會現實,我愿意繼續為我美麗的家鄉—廣西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