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代詩人李白如是說。的確,黃河自雪山清泉匯集而來,跨越千里,直至波海邊,流出來燦爛的黃河文化,滋養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民族。2023年7月12日,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社會實踐服務團前往東營市黃河文化館參觀。
黃河文化館主體建筑分為四層,展陳區面積10928平方米,以“縱覽黃河、感知東營”為展陳主題,包括“中華母親河”“魅力黃河口”兩個板塊,分為壯美黃河、四季如歌、滄桑迭變、黃河體驗廳、魅力黃河口、勝利之歌、逐夢未來等多個展廳。
展廳多種多樣,從河圖、洛書開篇,講述了黃河起源、大禹治水、歷史上的黃河六次改道、沿岸風土人情、東營的歷史文化、勝利油田的開發利用、黃河入海口的濕地保護等篇章。
實踐團服務團成員認真參觀學習黃河文化,了解東營市的歷史流程以及歷史痕跡,了解當地黃河流域的發展歷程,成員們通過歷史文獻深刻了解到東營的黃河口濕地文化和歷史。
通過此次活動,成員們開闊了視野,更加重視對黃河流域的保護,保護母親河刻不容緩。在黃河的過去與將來,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了解它、深入它,黃河滋潤萬物,哺育了華夏兒女一代又一代,我們在接受黃河的哺育時,也要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四季常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黃河非一日之功,需要世世代代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河、走進黃河、保護黃河。
作者:馮心茹來源:社會實踐閱讀:
社會實踐心得推薦
清晨,有清脆的鳥鳴聲,有清新的空氣,遠遠望去還能看到村民煙囪傳出的一縷縷肥白的煙先生。當然,在這炎熱的夏季,少不了太陽公公向我
歲月悠悠,飄逸的白云牽走童稚的歌謠,洶涌的江水載走純真的幻想,夢想的天空又多了些許燦爛的云霞,引領著無數的追夢者,如夸父逐日般
俗語說,“縫百家被,穿百家衣”。在中國早期的社會里,有種習俗。據說當家中的初生小孩滿一百天時,父母親就會到各家各戶或親朋好友家
作為“萌芽”社會實踐隊的隊長,日常除了處理一些必要的任務和了解各組情況外,還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查看支教課堂的開展,因為課堂
陳氏制鼓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深入了解和傳承這一技藝,我參加了一次陳氏制鼓技藝
陳氏制鼓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深入了解和傳承這一技藝,我參加了一次陳氏制鼓技藝
青春之美是奮斗之美,青春之責是奮斗之責。在時光交替中,始終如一的是代代青年志愿者奮斗的姿態;在歷史的輪軸中,始終不變的是青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