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酌水知源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柴湖鎮崗南村進行走訪調研,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移民和移民后代的生活變化,了解移民文化,傳承移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移民精神。
首先酌水知源暑期社會實踐隊的全體隊員來到了崗南村,走進村子,隊員們就被新農村的建設吸引了目光:村里到處都是瀝青馬路,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有一個小花池,家里的后院里面還有自己種的蔬菜和花。由于現在正處于農閑時期,走進村子就看到許多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們搖著扇子坐在樹下乘涼嘮嗑。
隊員們隨機走進一位爺爺的家里,爺爺看到我們進來忙給我們搬椅子。聽到我們的來意時爺爺露出欣慰又無奈的表情,他告訴我們,現在很多孩子都不了解他們以前經歷的這段歷史,家里的孫輩們也都不愛聽這些,覺得他們就是在講故事。是啊,講故事,講以前經歷過的故事。他說,看到現在還有年輕人愿意來了解這段歷史就覺得很高興,像是一種傳承一樣的。
爺爺告訴隊員們以前的生活雖然很苦,物質缺乏,但是國家那個時候也處于很貧窮的狀態,大家都隨遇而安,國家也盡力給他們很多的照顧,還發糧食給他們呢。說起這些爺爺的眼中泛起了淚花。拜訪結束時,爺爺還想留隊員們在家吃飯。這些老一輩的人們對待生活的認真是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人去學習的。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如今造福數數千萬人的丹江口水庫。
吃水不忘挖井人,數萬河南淅川兒女為了國家戰略,舍棄小我移民柴湖,他們就是挖井人。身為吃水人,他們做出的貢獻和努力,黨和人民沒有忘記,新時代的我們沒有忘記!我們不能忘記,也不敢忘記。



圖為采訪崗南村老人的場景
作者:酌水知源暑期社會實踐隊 王孝鈺來源:大學生校園網閱讀:
社會實踐心得推薦
7月9日,城建院赴太谷古城開展了“保護文物古建 傳承中華文化”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物保護
清晨,由生物鐘穩定自然而醒的我,半睡半醒,意識迷迷糊糊。這幾天是真很累,不僅后勤組的備餐要準備,還要積極與活動組展開活動,以及
“教學是一種雙向活動”,這句話不無道理。教可以是老師教學生,也可以是學生教老師;學是學生學習老師的知識經驗或情感價值觀,也可以
夏日的陽光灑在青綠的村莊上,彩旗飄揚的文化樓前聚集著一群熱情洋溢的青年們。這就是嶺南師范學院“萌芽”社會實踐隊的隊員,此刻他們
六點的清晨,太陽在雞鳴的催促聲下,慵懶的伸伸胳膊,微笑著射出第一縷光輝那道金燦燦的線,暖暖的照進房間,把整個房間映成金色照射
在今天的萌芽社會實踐隊的三下鄉活動中,我帶領同學們一起參與了紙飛機的制作和放飛比賽。這些充滿童趣的紙飛機,不僅承載了學生們的笑
清晨,淡藍色的天空飄浮著朵朵白云,微風吹拂著路旁的樹葉,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來回地蹦跳著,仿佛在告訴人們新的一天開始了。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