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實踐活動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切身進入農田勞作,宣講環保知識,以及參觀新型農業模式等。于農田勞作中,我們感悟到了村民的堅韌與毅力;于宣講綠色農業知識中,我們看到了鄉村中孩童對農業的了解;于參觀新型農業模式中,我們明白了科技賦能智慧農業“加速度”。
切身勞作,體悟農民生活。身處廣袤的田野之中,耳邊縈繞的是風的輕唱,眼前展現的是生命的繁茂。黃土地上的農民,肩挑生活,手牽未來,以那份深深的耕讀精神對抗生活的艱難。我看到他們面對炎熱陽光的堅韌,深夜的辛勤耕作,那份堅持與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無數個白天和黑夜,他們在大地上灑下的辛勤汗水,滋養了麥子,潤育了碩果,而他們臉上洋溢的滿足與喜悅,又如何不讓人為之動容?生活的不易,生命的尊重,是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這種感觸如春風,潤物無聲。隨后,在村民的盛情邀請下,我們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的將未經處理的玉米秸稈搬運、整理至固定地點。切身勞作,讓我更加了解普通人勞動的艱辛,還讓我更加堅定了對農業發展的熱愛,最重要的是,讓我深深感悟到了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和諧共生的真諦。
走入課堂,探索勞動精神。走入鄉村小課堂,一如走進的人間的詩篇,我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聽到他們無憂的歡笑,仿佛看見了生活的希望和未來。宣講之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對于農業發展的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些孩子則表示,在閑暇之余,他們會進入農田幫助父母干農活,會在田地里大汗淋漓的奔走,即使渾身上下都是灰塵,手掌粗糙,他們也仍然堅定地干著田間的勞作。這不禁讓我感嘆:“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中華民族勤勞不息、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源遠流長,深深的刻在了這些小孩子們的心中,而這種純真、質樸的精神也會指引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綻放光彩。孩子們的生活品質如烙印般深深鐫刻在我心,我愿其將轉化為我未來生活的動力和行動的準則,將這份熱忱傳遞下去,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觀基地,感悟農業發展。從宣講課堂返回途中,農民帶領我們參觀了水果玉米種植新模式。在參觀過程中,農民展示了“品字形”玉米種植的抽穗技術、模式集成應用,以及技術人員如何通過智慧農業應用進行遠程觀測。到這時,我才感受到當代科技的騰飛,為鄉村振興插上了翅膀。隨著與農民交流的深入,我明白了向農業強國闊步邁進,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推進,數字經濟加速融入農業生產各領域,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帶來重大機遇。近年來,當地農民致力于探索玉米種植與保鮮技術,讓鮮玉米走進千家萬戶,依靠數智賦能智慧農業,實現了水果玉米在高產的同時保證好品質。而農民對于科技的追求,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收入,更是對于發展好農業這份社會責任的理解和熱愛。
實踐的日子是短暫的,但我們的收獲卻是不盡的,一場下鄉“旅行”,讓我們受益匪淺,課本外的知識是獨特魅力的,我們傳遞著志愿者的精神,卻又從中獲得畢生難忘的回憶和所得。愿我們攜手共筑美好的未來,以愛為橋,讓志愿者精神照亮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