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藍機器,我通過采訪總經理李梅女士,了解到企業極其注重他們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也很重視優質的制造業技術人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藍領”人士。而這些“藍領”大多數都來自理工類高職院校,因此,為了保障人才來源,山東深藍積極參與各大職校的校企對接,加強、優化對于職校生的實習培訓。與綜合類大學教育相比,職校教育具有更強的落地性,因此很多制造業企業有很強的職業院校合作的意愿,期望聯合院校更有針對性的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以達到在職校生在校期間,就保持與企業的粘性,逐步培養學生對于企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對于后期學生正式入職企業大有脾益,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入職后快速適應企業,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意識到理論知識與實踐之間的差異,并迅速地進行修正。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歷程中,培育形成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這些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榜樣蘊藏無窮力量,精神激發奮斗意志。我很贊同李總的觀點,從本質上講,“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然而,通過與李總的對話,我也意識到培養企業內的工匠精神并非易事,即使給予精神與物質雙方面的鼓勵也仍然效果不甚理想。山東深藍常常會在職校實習生中物色人選,給予更優質的資源和全面的培訓來培養優秀的技術崗、生產崗員工,舉辦各種職能比賽來鼓勵大家參與,但往往收效甚微,員工們都不愿參與。結合我自身的實習經歷,現代打工人或許更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享受當下的安逸,并不會特別渴求職業上的成功,也很少會為了未來進行投資。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下,工匠精神的提升將緩慢而曲折。
我想,在新時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作為企業,應當深入把握其基本內涵、當代價值與培育途徑。培養這些員工不一定要把預期放的多高,工匠精神也是體現在日常生產中的每一處細節當中的,由小變大,從細微處弘揚工匠精神,比如,結合企業實行的師徒制,師傅若能以身作則,精益求精,企業若能給予這些師傅機會和獎勵,徒弟看到了自然明白提升工匠精神對自身也大有裨益,也會去學著師傅努力提升自己了。企業再多宣傳多激勵這些優秀事例,必然會對企業的精神與文化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也比空喊口號有用的多。
通過本次調研,我了解到匠人精神的弘揚與宣傳到落地還仍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并且對于校企產業融合也仍有很長遠的進步空間。企業對于培養對接職校生的重視程度仍需加強,企業需要將人才培養眼光放致更長的位置。這是一個呼喚勞動創造、鼓勵拼搏進取的時代,也是一個有機會干事創業更能干成事業的時代。因此這更加鼓舞我們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用勞動托舉企業發展,靠雙手開創更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