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匠心拾遺”調研團利用這次寒假的時間,扎根家鄉,實地走訪,在氤氳的年味里輕輕叩開那些滿載非遺底蘊的木門,在一位位非遺傳承人的娓娓道來中結緣一場文化尋根的千年之旅。調研團重點采訪聯絡了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湖北省潛江市、山東省煙臺海陽市、濱州市博興縣、濰坊市和威海市等地的有關政府部門和省市級非遺傳承人。我們驚嘆于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從傳承人和相關工作者口中了解了真實的非遺現狀。
薛定諤的收入:有人歡喜有人憂
“匠心拾遺”實踐團隊成員走進博興縣文化館參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文化館辦公室主任盧博陪同介紹。“作為博興縣的文化名片草柳編作為一種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備的產品,出口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盧博主任還介紹說,草柳編藝術家劉平安的作品在第五屆全國工藝美術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受到國務院副總理的接見。可見,草柳編在經濟效益和文化競賽領域雙開花。
還有許多非遺項目通過商業化、品牌化,迎來了華麗轉身,成為帶動就業、拉動消費的新勢力。“匠心拾遺”實踐團隊成員發現章丘和諧廣場有一家美食店人聲鼎沸,門口排起長龍,店鋪叫“米村拌飯”。據了解,朝鮮族非遺米村拌飯創立于2014年4月15日,是一個專注于傳承朝鮮族美食的全國連鎖快餐品牌。以朝鮮族美食為底蘊,做百姓的家庭廚房,經過6年發展,已在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等地開設門店400家,員工超過3800人。招牌石鍋拌飯,累計銷量3000萬份。央視兩次報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好吃、正宗、地道的朝鮮族美食受到廣大顧客喜愛。非遺項目的市場化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傳承的問題自然而然解決了。
但很多非遺項目卻沒有這份幸運。江漢平原皮影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守欽,今年77歲,從1958年開始學習皮影戲起,至今已經六十多年。“潛江政府的經濟補助非常少,不像北京、遼寧等地,我們這邊是老皮影,產業方面還沒有發展,缺少經濟來源,主要都是傳承人自己貼錢,每年需要貼入二三萬元。”劉先生坦言退休以后的錢幾乎全部投入到皮影戲事業中,好在有家里人支持,自己才鐵著心堅持到現在。江漢平原皮影戲市級傳承人王海榮先生也很無奈,“政府每年會派一些演出任務,每場有幾百元的補貼,但是很明顯杯水車薪,皮影戲的后臺至少需要八個人,這些補貼連給員工發工資都是不夠的。”沒有資金支持但依舊選擇堅持,這項非遺蒙上一層悲壯色彩。
“利潤是影響一項非遺能否順利傳承的重要因素。現在政府對于非遺的資金補貼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政府僅能對公益性的非遺事業進行補貼,而不能對利用非遺進行的市場化行為進行補貼。例如,如果一個劇團要復排一出傳統戲,服裝費等政府可以提供支持,但是如果要通過演出盈利,場地租賃等費用則不予支持。由缺少利潤也帶來了無人愿意傳承的問題。” 淮北市非遺保護部主任蓋勇談到。
非遺傳承人的收入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通過產業化市場化,擁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項目是不愁人傳承的,往往是 “下自成蹊”、枝繁葉茂。相反,缺乏市場生命力的項目,往往無人問津,等待油盡燈枯。
如何活著:那些“消失”的非遺
“以海陽大秧歌為例,以朱吳鎮虎龍莊村為代表的北部地區的螳螂派秧歌,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這一區域的秧歌在海陽大秧歌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然而,近二十年來這一風格的秧歌已瀕臨失傳。再如,流傳在閆家、里店、辛安、行村等鄉鎮以打擊樂器與嗩吶、笙等竹管樂器配合伴奏,這一表演形式近年來也日漸衰落。” 煙臺海陽市文化館趙主任談起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時談到。
隨著政府對非遺傳承工作的幫助和開展,這些年來非遺項目數量不斷增加。以濟南為例,截至目前,濟南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共發布了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單,累計達108項。非遺數量多起來了,在政府主導發展的當下,敢問又有多少精力關注每一項非遺的發展呢?那問題來了,會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版的非遺項目嗎?如果有那應該怎么辦呢?
應對這個問題,林芝市巴宜區文旅局局長王瑞奇提到了“分類保護”。根據巴宜區非遺項目的特點和現狀,采取搶救性保護、記憶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區域性整體保護等方法,進行分類保護。對于存續狀態受到威脅、瀕臨消失的非遺代表性項目,要實施搶救性保護,記錄、整理、保存項目資料和實物,安排或者招募人員學藝。對于喪失傳承人、客觀存續條件已經消失的項目,則實施記憶性保護,建立項目完整的物、文、圖、聲、像等檔案庫、數據庫。對于非遺資源豐富,形式和內涵完整、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較好的村鎮或者特定區域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由巴宜區文旅局會同國資源等部門制定保護區規劃,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分類保護、一類一策可算是精細化保護非遺項目的金點子啦。
在搶救瀕臨滅絕的非遺代表項目上,煙臺海陽市很早就開始了數字非遺檔案庫數據庫的實踐。運用科技手段,提前實施非遺數字化管理。2013年3月非遺保護中心承接了海陽大秧歌數字化管理錄入的新型工作,先后參加全省數字化培訓兩期,并按照文化館非遺保護數字化保護的總體要求,上山下鄉采集史料、編撰文字、完善圖片、錄制視頻。經過不懈努力,2016年6月,把海陽大秧歌的起源、表演形式、化妝、角色服裝、道具制作、秧歌陣勢、秧歌劇等系列程序內容制作成圖片、視頻、文字解說電子文件上傳省非遺中心,文件容量100余G,視頻長達200余小時,圖片上千幅,文字8萬余字。
數字化讓非遺在現代社會以另一種方式活了下來。記錄成為了傳承。我們希冀未來某一天有人看到它,歷史塵土難掩熠熠生輝的它,并選擇傳承它,這樣非遺便能重發枝丫。
后勁不足:非遺進校園
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政策是各地區傳承非遺的固定項目。非遺進高校主要是傳承人進入高校講授相關課程,文化部提供非遺傳承人的資料,費用由教育部報銷。
近幾年,各地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林芝市畢秀傳承人巴魯也積極參加該項活動,在拉薩市、林芝市、山南市等中小學講述畢秀的歷史,開展畢秀制作體驗課,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工布畢秀,并激發學生的興趣。巴魯希望政府可以資助一個傳習基地,讓愿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學習這門技藝。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非遺進校園,將其視為一個宣傳與傳承的窗口,又能為傳承人帶來切實的收入。但是,效果真的這么好嗎?
巴魯補充說,“非遺進中小學是不夠的,應該進入各大高校,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這門技藝,并且開拓創新,讓非遺在繼承中發展,這樣非遺才能與時俱進。”
“現在安徽省內也并未對此做出強制要求,一般都是學校自己邀請相關人員,并解決相關資金問題。非遺進社區或中小學則只是起到宣傳作用。”蓋勇主任如是說。
在巴宜區,非遺進校園似乎有些后勁不足。在文旅局等部門的推動下,學校將非遺傳承課視為公共課,而非遺傳承人采取不定期的形式來上課,隨意性較強,使課程處于邊緣地帶。同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大多依賴于新鮮感,大部分學生都是抱著玩玩的心態才參與其中的。而且很多家長也對學生們的參與并不是很支持,因為他們覺得學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現有的文化知識。此外,學校并未將非遺課程納入正式的考核機制,隨機性、展演性、臨時性特征突出。這就導致很多活動流于表面,后續發展動力不足。 “盡管有文旅局等政府部門的參與,但是相關的規章制度尚不健全,而且活動經費的來源也存在很多困難,這對活動的發起者和參與者產生了消極影響。”王瑞奇嘆了口氣。
此次調研,隊員們來自五湖四海,又散作漫天星辰,將各自的走訪收獲串聯成一張幅員遼闊的“非遺活點地圖”,一一撿拾起時光海海中那些應該被大力保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初步完成后,隊員們書寫實踐報告、線上交流實踐所得,上文的總結僅僅是調研畫卷的一角。
行行重行行,非遺傳承道阻且艱。山東大學“匠心拾遺”調研團堅定地選擇非遺,創作深度內容,發揮垂類優勢,立志以青年之力、新人之姿投入到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中,俯身躬耕,并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搭建非遺平臺,助推非遺文化走向生活,讓非遺“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