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技術發展和社會結構劇烈變革,我國年輕群體“不婚不育”現象持續增加。而自離婚冷靜期、三胎政策出臺后,該現象似乎出現不降反升的趨勢,這與政策所期望的愿景背道而馳。為深入了解大學生婚姻意愿的具體狀況,探析該現象背后的原因,分析政策實效,山東大學無界社會實踐團隊展開了為期36天(3月20日至4月25日)的實踐調查。
團隊在深入了解和把握當前我國婚育政策以及以往婚育觀調查狀況的基礎上,以山東大學在讀全日制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其婚育相關態度和取向的問卷調查與訪談。3月23日團隊首次發布電子調查問卷,截至4月5日共收集有效問卷74份;訪談工作于3月26日至3月27日集中進行,在對收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匯總與分析后團隊得到以下發現。首先,被調查者對戀愛相對認真謹慎,結婚意愿相對較低且不確定性高。數據顯示58%的被調查者對“戀愛期間是否會以結婚為潛在目的”作出肯定回答,而48.6%的大學生表示不愿意結婚或不確定是否會結婚;同時,大多數被調查者對婚前性行為態度相對保守,支持者比重僅占16.2%。其次,被調查者對于婚姻的想象與認知既有情感考量又有現實物質等綜合條件的考量,其中情感因素被相對弱化。在訪談中,更多的被訪者表示婚姻更多地指向“責任”,“柴米油鹽”一詞被提及率極高。另外,被調查者理想初婚年齡雖較以往推遲,但仍受到傳統婚育年齡觀念的影響,具體分布狀況如圖1所示。

圖 1 理想初婚年齡分布狀況
在提及婚姻選擇原因時,對婚姻持肯定態度的人多表示希望有人陪伴、組建家庭,而法律保障、原生家庭影響、父母期望與社會壓力等因素均對該部分群體的婚姻意愿帶來影響;另外一部分被訪者表示對婚姻“不期待也不抗拒”;不愿意結婚者中對自由的追求成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緊隨其后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同時對于女性權益問題的考量在該群體中尤為突出。最后,團隊對離婚冷靜期政策的態度進行了調查,被調查者態度占比如圖2所示;在該政策的影響下,更多的被調查者表示會“更謹慎地選擇結婚”。

圖 2 對離婚冷靜期的態度
在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新時代,個人的婚育選擇已經被賦予了時代責任乃至使命色彩,年輕一代,尤其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社會的主體,如何抉擇不但決定著人生走向,同樣也對社會有現實意義。無界社會實踐團隊的本次調查,從個人微觀角度出發探析宏觀社會政策的實效,在一定程度上為政策執行與完善提供借鑒經驗,也為了解大學生婚育觀提供了一定的啟發。當然,隨著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對于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國家年輕一代婚育觀的認識也無止步,因時制宜,適時調整,才能發揮政策最優效果,促進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