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開展中期,我們將前往淹子嶺社區小黃谷村,學習這該村莊發展的自主經營模式。小黃谷村充分發揮自然風景的優勢,借助鄉村旅游發展興起這股東風,積極推進閑置農房盤活利用,著力打造寫生創作基地,在寫生產業帶動下,在外的優秀人才回鄉發展,建設發展旅游業,為偏遠山村帶來了大量人流,逐漸形成了一種“農戶改造利用模式”。
村內石板路印證著一個詩人的足跡,而這個千年古村落帶著幾絲神秘,幾許滄桑,像一個跋涉千年的老者坐在斑駁石階上,用洞穿一切的哲人慧眼注視著我們的穿行。老村大部分的民房都保持了石砌墻,青灰瓦的古樸風貌,新房子也有相應的藝術復古處理,因此整體村容村貌看上去比較協調,古風古味濃郁,頗有懷舊風情。
春日時節,一株株一片片雪白的杏花將杏花村妝點地分外美麗,盛開時的杏花,艷態嬌姿,繁花麗色,胭脂萬點,占盡春風。杏花含苞待放時,朵朵艷紅,隨著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濃漸漸轉淡,細細的花蕊透出燦爛的黃色。
“滿山杏花如雪,百畝杏林似海”。穿行花海,仿佛置身于仙境,那一朵朵嬌媚的杏花,白得像雪,多的數也數不清,一朵連著一朵,棵棵杏樹就像穿著白色紗裙的仙女,簇擁在一起。一年芳草綠,春風十里杏花香。
沿黃古村落寫生,探究黃河文化之源。千百年來,黃河流域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傳承儒家思想,主張與鄰為善,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敬重的深厚情感。黃河沿岸的風土人情、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等諸多方面,都被烙上黃河流域特有文化的印記;黃河沿岸的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具特色,不僅體現著人民的智慧,也蘊含著遷徙移居形成的文化交融。黃土高原老漢臉上縱深的皺紋,與黃河下游老人腦門皺紋的平緩形成鮮明的對照;吼一聲秦腔,高亢、天然,痛快,象壺口的瀑布一樣,一瀉千里;唱一腔呂劇,簡單、優美、順暢,似黃河灘平緩。一塊磚雕、一處院落、一棟門樓,處處都蘊藏著文化。寫生家園的老師們,用自己的審美眼光發現美,從藝術的角度探究黃河文化特有的韻味,將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