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期的調查研究,隊員們了解到永城柳琴戲是豫東地區稀有劇種之一,堪稱“河南一枝花”,以豐富的花腔、別致的拖音而聞名,主要流行于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特點是柔潤婉轉、高亢圓脆、鄉土氣息濃郁,具有迷人的魅力,又被稱為“拉魂腔”,因主要伴奏樂器形似柳葉而得名,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隊員們通過實踐調研,以訪談的形式了解到了目前商丘柳琴戲的發展狀況。
在訪談過程中,隊員們更加細致地了解到柳琴戲在樂器使用中分為文場樂器和武場樂器,以豐富的花腔、別致的拖腔聞名,這也是柳琴戲的主要難點之一。傳承人聲情并茂地說到自己在練習花腔時的艱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徐慶楠老師秉持著對柳琴戲的熱愛和一遍又一遍地苦練,在唱功上得到了群眾的肯定,也更加堅定了傳承下去的決心。“一天不練,你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觀眾就知道了。”這句話督促著每一位表演者刻苦練功。通過當地政府的支持,每年都會給一些技藝突出的青年演員轉正的機會,使其享受職稱待遇。但是傳承人認為學戲曲這一行不是很景氣,學徒大多是一些從專業戲校招進來的,還有民間地方的一些跟團學員,學徒來源渠道比較局限,青年學員數量有限。
在訪談中,隊員們還了解到目前最大的困境是青年演員的缺乏尤其是00和10后,并且希望政府能夠繼續大力支持非遺的發展和傳承。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非遺”這一模式使得非遺廣為人知并且得到了宣傳保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看來:“當社會發展到網絡時代,非遺傳承更不能離開數字化和網絡手段。”更好地保護、利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地探索。柳琴戲也借助這一時代機遇分別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等平臺上進行直播表演和宣傳,據顯示直播量平均每晚在2萬+,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民族留下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