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水打翻的瞬間,我看到了夏天,而我知道,這個夏天,注定會不一樣。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號召,以“十四五規劃”為重要依托,8月6日,我與“E行朐邑”實踐團相約而行來到了濰坊臨朐縣,用滿腔熱情與臨朐的夏天來一場美麗邂逅。
那天,在嵩山旅游生態服務區主任韓真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嵩山頂峰——淹子嶺。韓主任介紹說,淹子嶺海拔876米,是山東省海拔最高的村落,素有“山東小西藏”的美譽。興許是海拔高的緣故,玻璃棧道上的一行人都不約而同的穿上了外套。放眼望去,云霧寥寥,恰似一江春水奔騰而去。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淹子嶺村,放眼望去, 蜿蜒曲折的山路似一條長龍穿梭在山間。“現在的生活是之前想也沒想到,前所未有的。”這不是聶孝世一人的想法,整個臨朐縣嵩山生態旅游區的村民們都沒想到,如今自己享受到了這樣的福利——“致富路”修到了家門口,嵩山逐漸趟出一條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嵩山生態旅游風景區韓真主任向我們介紹到,嵩山生態旅游區地處濰坊市西南邊緣,以前的這里,農業生產條件差,道路交通不便,群眾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西南部貧困山區發展和生態保護,2014年1月,臨朐縣委、縣政府設立了嵩山生態旅游區,道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國家戰略的深刻含義。我不禁對當地人民的智慧與黨性感到驚訝,臨朐嵩山人民在時代的號召下,深刻挖掘所處地區的自然資源,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帶領著嵩山風景區走出大山,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順著山路向下走就到了黃古村,黃古村在嵩山的半山腰,按照地理位置分為北黃古村、南黃古村以及小黃古村。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被譽為“長壽村”的南黃古村了,剛進村子,迎面而來是一排排錯落整齊的石頭房子,老人們說,這些石頭是從山上搬下來的,我不禁感嘆,當時的嵩山人民吃苦耐勞,用勤勞的雙手造就了今天世人對古村落的敬佩與向往。踩在石頭鋪就的小道上,聽著耳邊鳥語花香,看著眼前山清水秀。我想,能夠住在這里的人兒一定很幸福吧!
談及當地的產業,村民們提到,蜜桃、獼猴桃、佛手瓜,“兩桃一瓜”是嵩山區的重點特色農業品牌,但滯后的基礎設施,成為嵩山人民將瓜果推向市場的最大難題。“過去我們祖祖輩輩走山路、泥路才能走到山下,山上的水果、農作物運到山下需要靠肩扛,靠車推。”村民聶孝世說,當時一個人一天最多運五六百斤。我無法想像,泥瓦的山路,陡峭的山路,悠長的山路,山民們怎樣背著重重的果子去山下售賣的?嵩山生態旅游風景區的建造,給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其他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提供了可靠樣本。
臨朐縣嵩山生態旅游服務區的建設,給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依據“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開發生態旅游景區,帶動勞動力就業,發揮了社會經濟效益。通過本次實踐,我們積極投入學習當地經濟建設,深入探究經濟發展模式,總結發展經驗,爭取為其他地區經濟發展轉型提供一些可取的建議和參考,積極為祖國鄉村振興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朱艷珍來源:山東理工大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