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調查
西莊村位于上店鎮西部,北臨柏樹鄉,西連原竹園鄉,是上店的西大門,是前坪水庫項目移民安置點之一。
西莊村干群一貫重視發展農業,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近年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現已形成養殖規模,養殖成為村民經濟收入的一大支柱。西莊村的養殖業是以洛陽永泰畜牧業有限公司為依托。至今該村已成為以永泰公司為龍頭的養豬專業村,全村共有生態養豬小區3個,專業養豬戶50 余戶,散養戶300余戶。同時,積極推廣使用沼氣,現沼氣用戶達到120余戶,并營造了村圍村林,進行了通道綠化,改善了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此外還開放合作大棚種殖項目,主要以西瓜為特色產品,兼顧種植蔬菜,現租20個大棚,配備專業人士,雇傭村民種植,每年可以額外創造集體收入十余萬元。
二、實踐過程及方式:
文化交流,深入村莊,發掘鄉土文化,走訪當地居民,進行深度調查,對當地居民調查的統計結果為:總的來說,絕大部分村民認為村莊的快速發展與國家、黨在鄉村振興方面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對本地人而言,村民認為相較于幾年前變化很大,其變化離不開國家對鄉村農民的重視,也離不開改革開放、鄉村振興。與此同時,隊員也發現,西莊村整體文化建設并不算太突出,位于該村上方的前坪水庫沿線可以結合發展文化特色。
深入思考,走進以養殖為特色產業的生態養豬小區,切實體驗鄉村振興成功,觀察調研養殖產業為人民帶來經濟效益,生活便利。團隊成員發現,依托公司專業人士的指導,結合專業設備,新型養殖正在興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養殖業快速現代化、科技化。科學技術在鄉村振興的大量運用,有利于農業科技的優質高效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推進“五個振興”,創新發展理念,充分把握機會,真正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通過一天的學習和調查,團隊成員意識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以及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巨大好處。
田間調研,走進以田間大棚為核心的西瓜種植基地,在村書記帶領下參觀考察本村的特色大棚項目,并與當地的農民交流,了解農民真實體驗與想法。實踐團成員了解到該基地配備有專業人士指導,廣泛運用了新品種新技術,主要銷售方式為市場供應和個人銷售,西莊村西瓜種植基地離不開政府對農業的大力支持以及相關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除此之外相關工作人員還帶領社會實踐團成員參觀了黨群服務中心,為成員們講解了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實踐團成員從而真正理解到國家大力扶持鄉村振興的意義,體會鄉村振興所帶來的巨大成果與益處,鄉村振興對生活的深遠影響。
三、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實踐隊成員發現西莊村對鄉村振興有規劃,卻缺少動力與助力。近年來,由于疫情,養豬產業受到波動,部分個人養戶有些動搖,難以實現較大的營收。在以農副產品為核心的種植基地,已找到自我特色產業,但銷售模式比較老舊,缺乏資金與助力乘上“互聯網+”的東風。并且該村存在人才難以留住問題。
四、對策分析
推進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鄉村文化式微不僅會造成傳統文化流失,還會產生嚴重的道德水準下降等系列問題,因此繁榮和振興鄉村文化更多的是在精神文明建設層次上要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保證和動力源泉。一要在揚棄中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二要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三要鼓勵新時代下的文化創新。
依托產業升級,構建高效合理的產業體系。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樞紐和基石,其根本目標在于通過實施因地制宜的產業政策來實現產業興旺的基本目標。一要確保生產穩定,二要發展外向型農業,三要推動產業融合,構建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的發展體系,延伸產業鏈并努力實現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同時,打破農產品流通壁壘,積極探索引入“互聯網+”“共享經濟”“共享農場”等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的高效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農村產業的興旺發展。
強化人才支撐作用,促進人才隊伍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強化人才隊伍振興是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工作,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其現實目標在于培養一批情系農業、心向農村、熟諳農業知識、熱心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帶路人。一要培育和發掘鄉土人才,二要引導鼓勵各方人才參與鄉村建設,三要構建“事農為榮、入鄉為耀”的人才評價使用機制和價值認同氛圍,對于愿意從事農業、進入農村和熱心“三農”工作的人,不僅要在人才使用的體制機制上向他們傾斜,不斷提高并充分保障他們的各類權益,而且要在社會價值認同的導向上,形成“事農為榮、入鄉為耀”的環境氛圍,讓一切參與“三農”工作的、尤其是年輕人才感覺到身份的自豪和事業的榮耀。
五、感悟總結
過江河湖海隊成員用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為解決西莊村鄉村振興獻言獻策,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需體悟三農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勇擔使命,以實際行動彰顯了志愿者精神,用愛心和社會責任感裝點美麗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