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各省各縣精確到戶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然取得優異的成績,特別是農村地區,一批又一批的貧困家庭由貧向富。對于我國這樣農村人口基數大的國家而言,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也是為國富民安的安定生活鋪路。我認為脫貧攻堅的關鍵在于立足市場關注民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直接保障貧困家庭的支出,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方向,為村民選擇質量高、成效好、發展穩定的致富生財之道。因此,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將目光投向農村,近距離感受這場脫貧致富之仗的勝利。
2022年7月27日,團隊隊員以記者的身份采訪了來自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的張文秀老人。張奶奶在農村生活了78年,見證過村里的人們由原來的土磚土瓦,到現在的三層大院;由原來的泥濘小路,到現在的水泥大道;由原來的只談溫飽,到現在的百般風味。
回顧社會背景,確定發展方向
在采訪中,團隊隊員了解到當地人們的職業現在大多都與輕工業有關,張奶奶家如今也開了一家小的服裝制造廠,接取外面的訂單,然后召集員工在廠里完成。這也給了我不少啟發,南通市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處平原交通發達,但物產資源并不算豐富;加上歷史背景的影響,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輕工業企業在南通市市區落戶,這也為周邊農村地區的廣大居民提供了新的經濟來源。近些年來,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傳統手工業的生產力流失逐漸受到當地企業的重視,而江安鎮地處南通的西南角,經濟發展在南通地區來說較為靠后,生產力相對便宜。走訪張奶奶家所在的鎮子時,記者發現有很多家小服裝制造廠選擇在街邊租店面或者在家中獨立辦廠工作。
探究鄉村歷史,感受時代變化
團隊隊員也采訪了一些張奶奶家的服裝廠工作的員工,了解到很多員工成家以后都嘗試過種地賣糧,但因為村里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田地,很少有機會將糧食賣出好價錢,后來也是響應政府號召,選擇學習服裝制造手藝。大概十幾年前,村里交通不發達,大多數村民收入都不高,在村子里走的時候隨處可見的茅草房或者半茅草房,很多老人回憶起以前的環境總會訴說房子常年漏雨,墻角陰暗潮濕。后來,隨著政府和村委會的共同努力,很多年久失修的房子得以翻新,村里分散著的生產力逐漸聚集工作。
聚焦鄉村企業,感受發展狀態
以張奶奶家的小服裝廠為例,初建之時也只是她家一個小房間改裝的工作間,算上張奶奶自己的兒子兒媳才四五個人,外派的訂單總是需要和其他周圍小廠合作才能夠完成。而今,隨著市場行情的發展,員工的工資得以保障,在廠工作的人數也由最初的四五個發展到現在的十五六個。如今周群村的村民已經實現修路到家、平安致富的愿望,2021年初不少村民將自家的田外包給果農,農產品種類得以豐富,物價有所下降的同時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保障。
關注民生民意,期待美好未來
中國的扶貧政策其影響必將是長遠的,脫貧攻堅的行動也不會終止。從這次的采訪中,能夠很真切的感受到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上的決心,在保障民生上的毅力,在為人民服務上的認真。截至目前,中國有7億多人生活在農村,可以想象當這7億多人都能夠在黨和國家的幫助下實現脫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將能完成一個質的飛躍,橫穿在城鄉之間的關于經濟發展的裂縫也會一點點被填平。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農村的經濟終將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中國終將會堅定不移的走向繁榮昌盛,終將走向人民心中期待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