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幾年實行“鄉村振興”的策略,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而怎樣“鄉村振興”呢?作為一個從小鄉村長大的我,應該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深入紅色文化村、鄉村振興典型村開展科技支農、科普宣講、調研獻策、志愿服務等形式的實踐活動,展現村落深厚歷史、優良傳統、發展過程、發展成就等,反映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傳承及鄉村振興重大成果等。所以我從幾個簡單的方面進行了這一方面的策略:
一 健康服務
住在鄉村的我發現,現在鄉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或者搬去了城市區,而只剩老人繼續留在鄉村,所以大部分老人并不知曉一些健康知識,也并曉得怎樣飲食健康,那一炒一大鍋的飯菜,吃上好久,但是并不曉得這些剩菜剩飯會影響健康,和他們細說該怎樣飲食,他們會反駁從小就這樣過來的,不會有事,才發現村民的思想還有些老舊,這并不是一次兩次宣講健康知識就可以改變的,要循序漸進才可以。
二 綠色環保
我發現每家門口只有一個大垃圾桶,垃圾桶里面堆積著各種各樣的垃圾,我們訪問了幾家關于垃圾分類的了解,村民們的反應一樣,都說農村沒有那么多講究,什么垃圾分類不清楚。雖然鄉村的發展在慢慢變好,但是村民們的思想沒變,對他們來說垃圾分類只是城里人需要做的,也沒有分類垃圾桶的存在,所以我們一家一戶地進行了關于綠色環保的知識講解,也提供了分類垃圾桶,但是效果不佳,只能說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循序漸進。
三 志愿服務
慰問鄉村里一些殘疾人士,為他們開展心理咨詢、職業指導、就業培訓和日常生活照料,讓他們感覺社區的關心,對生活充滿信心。關愛鄉村里留守兒童,因為長期沒有父母陪伴,可能會對一些事情產生錯誤認知,在社區內開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講座,對他們進行關心、教育、心理輔導,關心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狀況,讓他們健康成長。
這次社會實踐讓我感受頗深,期待下一次社會實踐,幫助鄉村脫貧致富,一步步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