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青海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加強對文物保護的宣傳,8月1日“青于藍”團隊前往青海省博物館開展了博物考察。
團隊先后踏入了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館、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歷史文物展、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等豐富多彩的展區。時光倒流,透過一件件蘊含著深厚歷史文化的珍寶,沉浸在一段段過往的云煙中。
在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館,團隊眼前盡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瑰寶。從納木錯的藏族刺繡,到玉樹的哈達制作,再到海南的藏族鍋莊舞,這些傳統技藝都是青海非遺的代表性項目,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智慧結晶。每一件非遺作品背后,都包含著一個民族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比如藏族刺繡,是藏族同胞自古以來的獨特手工藝,不僅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審美追求,也反映了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敬和生活哲學。在工藝流程復雜、需要長時間積累的傳統技藝面前,團隊無不感嘆于非遺的珍貴。
深入解讀青海考古成果展的科研成果,團隊更是親眼目睹了青海考古界取得的累累碩果。從新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遺址,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再到唐代的佛教文物,這些考古成果生動地詮釋了青海地區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青海考古工作者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重大突破性進展,不斷豐富和完善了我們對青海歷史文明的認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馬原說,”這些考古成果不僅填補了我們的知識空白,也為保護和傳承青海悠久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團隊仔細聆聽著馬原所長的講解,對考古工作者的執著和智慧折服不已。”這些考古成果無疑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成果,讓我們對這片熱土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位團隊成員感慨道。
順著時光隧道往前走,團隊來到了青海歷史文物展。在這里,他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青海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的真面目。從3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石雕到唐代的貴重陶瓷器,再到清代的精美織錦,應有盡有。每一件文物都猶如一個個縮影,在靜默中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生活、信仰和審美。”這些文物都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無數前人的智慧結晶。”青海省博物館館長趙明說,”我們必須要好好保護它們,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青海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團隊仔細端詳著每一件文物,感受著歷史的厚度和文化的魅力。”這些文物讓我們感受到了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禁對這片熱土充滿了敬畏之心。”同行的一位參觀者由衷地說。
繼續向前,團隊來到了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這里匯聚了來自青海、甘肅、四川、中國西藏、陜西、寧夏、內蒙古等七個省區的精品文物,描繪著跨越千年的絲路文明交往史。
從絲綢、陶瓷到金銀器,從壁畫到石刻,每一件文物都帶著神秘的東方韻味。它們生動地展現了唐蕃時期,這條古老的文化交流之路上,多元文明交織、融合的歷史畫卷。
"唐蕃古道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見證了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長期和睦相處的歷史。"青海省文物局局長李志軍說,"今天我們通過這些珍貴的文物,得以一窺當年的盛況,感受文明交流的魅力所在。"
在此次參觀學習過程中,團隊成員對青海地區各個歷史時期和河湟文化的各個分支進行了深入梳理。從史前舊石器時代到近現代,團隊成員詳細梳理記錄了河湟地區的政治、文化發展過程及其特征。同時,大家深刻認識到擁有4000多年歷史的河湟文化在黃河流域中的重要地位。
河湟谷地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黃河流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團隊在調研中發現這里不僅保存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還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脈,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事實上,河湟文化不僅影響了青海,甚至整個西北地區的發展,也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團隊在考察中發現,河湟地區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有重要的地位,這不僅體現在其悠久的歷史沉淀,更體現在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為了更好地宣傳和保護河湟文化,團隊在此次實踐中梳理匯總了3000余字的資料,收集整理了500余張圖片,這些成果將用于后續的文物保護宣傳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還有幸聯系到了青海河湟皮影戲非遺傳承人張岱年老師,并策劃了后期的非遺主題專訪,以期進一步推廣和傳承青海河湟皮影戲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次參觀學習活動,不僅豐富了團隊成員的文化素養,也為青海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團隊將繼續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內涵,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訊員:宋延青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