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的金融業帶來了極大威脅,美國一大批老牌投行紛紛倒閉,我國金融業也遭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失,但在這種復雜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的傳統經營規避了衍生產品風險,表現出了很好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受到的創傷很小。在寬松貨幣政策的推動下,2009年上半年新增銀行貸款7.37萬億,是2008年上半年的3倍。銀行業凈利潤總額基本保持不變,凈資產收益率保持在20%左右的高水平。中國A股十家最盈利上市公司里,銀行就有六家,利潤占全部上市公司的40%。
2009年9月,我國計劃將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此舉宣布了國家金融戰略開始行動,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提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金融業也將籍此邁開實質性的國際化步伐。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在中國上市融資也將成為可能,這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必經之路,也會一定程度上緩解流動性過剩的壓力。我國的投資銀行也將在此改革大潮中經受新的洗禮,構造新的業務模式,并有可能據此打開國際化發展的更穩妥的途徑。
反觀金融業的客戶——實體經濟,情況則嚴峻的多。我國的出口企業遭受重創,大量企業停工倒閉,上市公司總體利潤下降20%,如果剔除十大最盈利企業數據,上市公司總體利潤下降70%!這種嚴峻狀況遠遠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感受和預期,也給銀行業的資產安全帶來了長期的隱患。
政府積極財政政策部分抵消了出口因素對GDP 的拖累,上半年高額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空前的88%——是過去10年43%均值的兩倍,但投資僅僅拉動了基礎建設相關行業的恢復,對大量其他行業的恢復貢獻不大。居民收入同比之下的變動可想而知。
溫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發言說,我國將警惕和防范通脹的發生,這也反映出國內通脹預期日益高漲。尤其是房地產價格大幅飆升與居民收入變動趨勢相比,看似安全的住房抵押貸款也透出重重危機。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崩潰的鬧劇似乎要在中國重演。
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也前所未有的增加,銀行貸款、投資基金、保險資金、產業直投,很多中小企業也開始感覺不缺錢了。信用社大批轉制,給銀行業增加數以百計的競爭主體。這些地方性銀行、股份制銀行與大行之間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國家已經注意到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給實體經濟、居民帶來的負面影響,公眾的呼聲日益強烈。而我國金融機構并未遇到國外那種現金短缺、需要大量資金彌補虧損窟窿的狀況,反倒是實體經濟受到了嚴重打擊。貨幣政策的實質性效果已經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未來貨幣政策的調整將成為必然。
在這種狀況下,中國的金融業將何去何從呢?
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成長經驗表明,隨著本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成熟,大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將逐步提升。銀行今天的重點客戶,明天可能是投行的大客戶。客戶的融資選擇增多,如何獲取客戶的長期信任、依賴則成為金融業各個領域的重要戰略任務。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實體經濟下滑帶來的安全性風險。當大量資金涌入股市、樓市推高資產價格的時候,看似增值的、安全的抵押資產反倒成為不良貸款的種子。
因此,在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下,盤活客戶資源,構造業務協同,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的戰略主基調。個人業務所占比重將持續增長,拼服務將成為銀行的業的競爭法寶。
與此同時,銀行需要關注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此舉不僅能夠取得更高的貸款息差,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潛在大客戶。中小企業貸款的比例近幾年來已經有所提升,截至2008年8月比重達到38.9%。中小企業是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為重大的群體,同時也是關系到大量就業、民生的經濟主體,企業盈利、民生狀況又會最終影響到銀行貸款等業務。可見政府扶植中小企業的一系列舉措,并不僅僅是在扶植企業,無形中也在扶植銀行,扶植金融業。金融業也需要找準客戶的需求,提供專業化的金融財務等咨詢服務,提升客戶管理水平。客戶經營改善自然提升了貸款安全性,也給銀行獲取更多服務收入打開了空間。
證券市場的轉暖,成交增長、大小非解禁也大部分完成,可我國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僅為20%,與發達國家50%~70%的直接融資比例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因此投資銀行的發展空間巨大,加之人民幣離岸債券的發行、外企在中國上市的試點,投行業務將面臨新一輪機遇。這種試點性業務將首先需要行業領軍人物的試探,這也會進一步提升投行業務的市場集中度。我們的優勢券商需要面對新的環境,積極探索創新,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證券業“經紀人”制度改革,將引發經紀業務的震動。券商從坐商向行商的轉變將加速進行。無風險的經紀業務對于我國券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今后經紀業務的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研究客戶需求,培養忠實客戶,提升服務水平,打造高效平臺,將成為經紀業務的主基調。這次業務模式創新,誰的業務模式最有效,誰實施的最徹底,才可能在高度分散的經紀業務競爭中取得優勢,贏得長期的份額成長。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公司特點、業務區域特點的創新模式,這才能保證有效。
券商尤其要關注投行、經紀、自營、理財的協同,提升每一個客戶給公司帶來的價值。這就需要給客戶提供高質量的顧問服務,包括理財、戰略、重組、改制等服務。這關系到長期競爭力的培育。
保險、基金、信托等金融業務也正在經歷快速的發展時期,金融創新、業務范圍拓展成為常態。
客戶聚焦,提升服務,是金融業需要長期努力的方向。如果做到未雨綢繆,無論金融政策、金融環境發生如何的變化,金融機構都有可能轉危為安,化危機為機遇。金融業將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構建混業經營的大廈,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培育核心競爭力。讓國家金融戰略、自身發展戰略、業務協同戰略有機組合,給客戶帶來更大價值,從而獲取更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