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日,中國商務部獲悉,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初步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
這也基本與《第一財經日報》今年初的報道相吻合。早在1月8日,本報記者便根據去年前11個月的數據,并按照WTO所采納的國際貿易統計口徑推算得出這一結論,并指出美國2013年全年貿易總值保持世界第一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商務部
外貿增速下滑
但在目前的狀況下,這個處于高位的數字可能意味著轉型的必要。中國在過去兩年進出口總額均已無法重現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下降至6%~8%的中等速度區間。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增速下滑也是必然的趨勢?梢哉f,到這個階段,中國若不解決一些整體性的宏觀經濟問題,并加大開放的力度,很難在外貿領域有更大的突破。
昨日由商務部舉辦的“中國邁向貿易強國座談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對在場記者表示,依靠傳統的數量和價格增長的這種外貿增長方式是難以為繼的,必須著力培育以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此外,要保持外貿穩中求進,發揮對外貿的支撐政策,用好外貿政策,建好外貿平臺,促進外貿穩定增長,要落實中央對外貿穩定增長調結構決策部署,推動決策落地,增強企業信心,繼續穩定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政策。
商務部目前已經組成了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課題小組,鐘山總體負責,重點落實這一目標。
此前,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由于今年初高層已有批示“要發揮出口對國民經濟的支持作用”,今年可能出臺一些實質性的促進出口政策,改變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或被納入其中。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本報表示,從外貿整體競爭優勢看,還需要在解決傳統出口產品競爭優勢上下點功夫。“現在一些產業面臨向海外轉移的壓力,如何把東部發展比較困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系統地引導到中西部,這是一個大的戰略。”
此外,貿易政策還需要保持統一性、定位清晰,才能使各部門協同作戰。
霍建國說,在一個市場開放的格局下,我們面臨與高端市場的差距,也體現在對開放后的監管心中無數,需要深入去厘清不同產業目前的競爭力狀況,才能決定負面產品清單,到底哪些可以保留,哪些要去掉,工作量很大。
發展環境不容樂觀
對于未來中國外貿的外部環境,商務部部長高虎城的判斷是,發展環境不容樂觀。
高虎城指出,從外部看,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總的來看,國際市場需求很難再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持續高增長階段。國內方面,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經濟發展的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加劇,如何在鞏固傳統優勢基礎上,盡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是發展對外貿易亟須破解的重大課題。
鐘山說,中國500強企業中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高于30%的企業不到30家,國際經營的能力比較弱;此外,外貿500強民營企業普遍存在抗風險能力弱、同質化競爭、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等問題。
近年來,用工成本在上升,勞動力供求也比較緊張,中國傳統的外貿競爭優勢在弱化。鐘山稱,今年的兩個情況可以佐證這一點,一是密集型產業向周邊國家轉移;二是中國占全球對外貿易份額在增加,但是占歐美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市場份額卻在下降。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的副司長支陸遜補充說,中國貿易實現產品國際化,但是還沒有完全實現企業國際化。調研中發現,企業在經營理念、研發、品牌、管理、服務等很多方面是比較缺失的。未來的工作將集中于公平環境和創新能力,比如推動企業在境外建廠、設點、網絡建設,將貿易和產業、貿易和融資結合。
高虎城則在3月2日撰文,重點指出中國外貿在創新發展、服務貿易以及貿易體制機制上的問題。
創新發展的基礎亟待加強。2013年我國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已經達到57.3%和29.9%,但很多商品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服務貿易發展比較滯后。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5396.4億美元,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我國是世界第一服務貿易逆差大國,2013年服務貿易逆差額達到1184.6億美元。服務出口結構也不夠優化,金融、保險等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服務出口占比還比較低。
此外,貿易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單向鼓勵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較多,有促有限、有出有進的雙向調控機制還未完全建立,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傾向。如何構建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體系,是對外貿易發展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