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不斷有銀行業降薪的消息,就您所了解,目前銀行業的實際薪酬情況怎么樣?
董希淼:應該說,近年銀行員工薪酬在結構上的確發生不少變化:從員工層面看,基本工資的比重在下降,績效薪酬的比重在上升;從部門分配看,業務部門薪酬增長較快,部門間差距在擴大;從機構分布看,薪酬資源更多向分支行傾斜。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遍布全國,不同區域之間員工薪酬本來就存在很大差異,少數業績不佳、包袱較重的分支行收入下降較多,但不應將這種局部現象擴大到整個銀行業。
根據2016年上市銀行中期業績報告,16家在A股上市銀行中有10家的員工平均薪酬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6家的員工平均薪酬上漲,其中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分別上漲28.6%和17.7%。而受央企負責人薪酬調整的影響,五家大型銀行和部分中小銀行的董事、監事和部分高級管理人員薪酬下降明顯,但這個范圍非常小。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2029元,近三年年均增長率在10%左右;而金融業的平均工資為114777元,雖然仍高于社會平均工資,但增長率已由2013年的11%下滑到2015年的6%,增長趨于平緩。
總體來講,目前銀行業的員工薪酬總體比較平穩,薪酬有升有降,并不存在普遍性大幅下降的情況。
記者:您認為現在銀行的薪酬體系存在著哪些問題?從長期來看,銀行員工的薪酬是否存在逐步降薪的預期?
董希淼: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銀行業的凈利潤增速逐年走低。2016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僅增長2.83%,同時不良貸款率卻在不斷攀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員工的薪酬受到影響在所難免。從時間看,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如前所述,不同銀行受到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但是,盈利能力下降與員工薪酬受影響并不是銀行的專利,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員工薪酬在2016年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調整。長期來看,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企穩復蘇,銀行業盈利水平將回歸正常,盡管員工薪酬大幅增長較為困難,但持續下降的預期并不存在。
從薪酬體系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薪酬構成相對單一,長期激勵機制如員工持股計劃等比較缺失,不利于激發員工積極性,也難以鼓勵優秀人才長期服務。研究表明,我國金融業人士的平均在職時間為28.3個月,而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數字為54個月。
記者:近兩年來,隨著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公司數量逐步增多,對銀行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對此您怎么看?
董希淼:首先,對這個問題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其實,近年銀行業人才的頻繁流動,更多地反映出金融體系的深化和新興業態的崛起,而不是說明銀行“不行了”。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調查,從人員流向來看,銀行業人員流動的去向越來越多元化:一方面,傳統的銀行同業之間的流動仍占主體,如大型銀行向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流動以及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之間互相流動等,但占比呈逐漸降低趨勢;另一方面,人員流向證券、基金、信托、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逐漸增多。同時,近年來新興的互聯網、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私募股權等公司也成為吸引銀行業人員的重要渠道。這些情況無不與金融業態的變化和多層次金融主體的出現息息相關。但去年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活動開展以來,也有不少人在考慮回歸銀行。
其次,從人才流失的原因方面分析,需要客觀理性的認清事實,并盡快進行改革和調整。從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分析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受到薪酬提升、職業發展等因素影響,對銀行業發展前景較為迷茫;另一方面,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等業態吸引力增大。而從內部原因看,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超穩定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有時會對人形成一種禁錮與制約。在一個龐大的機構里,大家按照上級的指令與嚴格的程序,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發揮的空間有限,時間長了,容易使人不由自主生出一種渺小感,覺得自己的工作不重要,可替代性強,人也因此失去銳氣,忘掉夢想,被動裹挾在龐大機器的運行中。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人的異化”。這也是人才流向機制更為靈活、更容易產生成就感的新興機構的原因之一。
記者: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銀行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將變得更為迫切,銀行該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董希淼: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的人才觀,也正是對銀行業人才發展戰略的指引。銀行只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不斷開拓各項事業的新局面。
對以知識和創新為根本的銀行業而言,人才始終是最核心的競爭力。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對商業銀行穩健經營能力可能產生沖擊,不利于商業銀行持續提升經營能力,并會影響整體工作氛圍,同時也給商業銀行造成人才重置成本等損失。
如何留住人才?近年來傳統的薪酬體系,越來越不適應商業銀行的發展。積極地改進員工的薪酬激勵機制,迫在眉睫。無論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銀行,都應采取市場化的薪酬,對員工進行激勵。應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與本行發展相匹配的薪酬分配機制,以業績論英雄,憑數字說話,多勞多得,增強薪酬水平的市場競爭力;結合具體業務條線、崗位以及區域的不同,優化有特色、差異化的薪酬體系。此外,要加快引入和推廣股權、期權等激勵手段,豐富薪酬激勵內容,將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結合起來,增強隊伍的穩定性。
要積極調整管理機制,為員工搭建廣闊的職業平臺。如通過優化崗位體系,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建立完善的各類人才晉升通道,多渠道選拔使用人才,統籌推進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操作技能三支隊伍的建設。同時,根據崗位職責賦予經營管理人員合理的業務權限,創新高層次人才參與經營管理的方式;加大高層級專業技術人才選拔,使高學歷、高價值、高績效的專業人才能夠得到合理激勵。
要轉變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給員工“賦能”,激發員工的潛能和熱情,并逐步形成這樣的一種企業文化:讓員工感覺到自己對于機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從而萌生出一種“舍我其誰”的勇氣和強烈的使命感。
受訪者董希淼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本文刊于2月27日《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