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名鼎鼎的個人電腦生產和服務商戴爾公司(DellComputer)9月28日宣布,將繼廈門之后,在成都開設其中國境內第二個運營中心之時,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引用了這一偉人名句表示歡迎。
只爭朝夕的不僅是“外來戶”戴爾,還有中國IT產業的旗手聯想。一個月后,即10月29日,聯想集團發布公告稱,計劃在成都設立集生產、研發、銷售運營三個中心為一體的聯想(西部)產業基地,初期投資超過1億美元。
加上稍早時傳出的來自中國臺灣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有意增資100億美元,在成都興建新生產基地的消息(盡管迄今未經官方證實),這個中國西南經濟和科技重鎮,一時成為海內外IT業巨頭青睞的投資寶地。
但有四川學者警告說,IT產業西移固然可令當地經濟得益,不過若只滿足于當別人的加工廠,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那成都打造“西部硅谷”的雄心很可能落空。
突破保稅區“短板”
海內外IT業巨頭扎堆,讓成都人喜出望外。2009年,該市電子信息產業總收入突破1400億元人民幣,今年的預訂收入目標是1800億元。
時任戴爾大中華區總裁的閔毅達(11月2日卸職,留任戴爾中國董事長)在9月底成都舉行的投資儀式上說,四川省和成都市在IT產業方面前景光明,因為“這里有世界級的優秀團隊、有豐富的人力資源”。
按照計劃,集生產、銷售和客服于一體的戴爾成都運營中心,2011年投入使用后,將聘用約3000名員工。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也表示,他看好成都特殊的區位優勢以及科技人才、人居環境、市場空間、交通物流等有利條件。聯想成都基地將先生產臺式電腦,未來會逐步擴展到筆記本、服務器以及移動互聯產品,并計劃建立一個近千人的研發中心。
四川天府軟件園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江認為,IT企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是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而成都眾多高等院校每年培養的IT專業畢業生數以萬計。比如科研實力雄厚的電子科技大學,就是與哈工大、上海交大并列的中國最早的七所重點國防院校之一。
四川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毅分析說,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最好的城市就是重慶和成都,前者優勢主要在重工業,后者優勢主要在于電子產業,而且中高端電子類產品進出口主要靠空運,西部地區在運輸網絡上的劣勢相對沒那么明顯。
盡管不缺人也不乏產業基礎,但成都IT產業曾長期受到一塊“政策短板”的限制,那就是未能設立綜合保稅區。
2008年11月重慶兩路寸灘保稅區獲國務院批準成立,成為西部內陸第一個綜合保稅區,優惠的稅收減免和便利的報關手續,相繼吸引了惠普、富士康、日月光(中國臺灣)等IT巨頭入駐,重慶也借機提出“打造亞洲最大筆記本生產基地”的口號。這一切,讓成都在白熱化的IT業引資競爭中,一度處于下風。
今年10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后者占地4.68平方公里,集出口、物流、口岸功能于一身。戴爾、聯想、富士康等聯袂而來,可謂瞄準時機。
目前,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內,已有英特爾、富士康、戴爾、德州儀器(簡稱TI,全球領先的模擬及數字半導體IC設計制造公司)等20多家知名IT企業進駐,投資總額22.3億美元。其中,英特爾成都封裝測試工廠2009年的出口額,約占成都出口加工區(現已劃入高新綜合保稅區)出口總額47.5億美元的80%以上,占四川全省加工貿易出口額30%以上。
“西部硅谷”土洋路徑之爭
成都本地IT產業,曾經有輝煌的過去,2000年前后盛極一時的托普軟件和它的創始人宋如華,就是其中佼佼者。
集教育、計算機軟硬件開發、網站經營為一體的托普集團,與國騰電子、邁普集團等一起搖旗吶喊,一度讓成都打造中國“西部硅谷”的宏大夢想變得觸手可及。
可惜的是,全球網絡經濟泡沫破裂及自身經營不善,導致托普軟件連年出現巨額虧損,2003年,宋如華無奈之下不得不遠走美國,由本土企業支撐的成都“西部硅谷”之夢,遭受重大挫折。
但新的機會幾乎同時出現。2002年5月舉辦的“數字化西部成都2002”活動上,顯然有備而來的英特爾(IntelCorporation)董事局主席貝瑞特對媒體宣稱,他要尋找一位成都小男孩,并送出一份特殊禮物:一臺當時最新、速度最快的英特爾2.5GP4電腦。理由是大半年前貝瑞特本人在成都拍到了后者專心玩電腦的照片。
貝瑞特的慷慨和人情味,讓成都人一下子跟英特爾拉近了距離。結果眾所周知,一年后,這家世界最大半導體設計和生產商正式投資成都,建設芯片測試封裝廠。據說,這是他們在對上海、蘇州、深圳、西安、成都等5個城市進行長達兩年的考察和比較后,作出的最終選擇。
2003年,搶在同行和對手之前率先落戶成都的英特爾,第一筆投資為3.75億美元,其后,分別在2005年和2009年兩次增資。2009年2月,英特爾決定將設在上海的生產工廠搬到成都,累計在當地投資達到6億美元。實際上,這次遷廠和增資,也掀起了新一波IT產業的西進潮。
時至今日,成都市區主干道的燈箱廣告上,仍然可以看到已經退休的老人貝瑞特,以成都榮譽市民的身份微笑著強調:“我們相信,這場地震絕不會動搖英特爾在成都做大的決心!”
引進英特爾,等于為成都IT產業發展置入澎湃之“芯”,局面至此豁然開朗。有人形容說,成都市政府把英特爾當做一個“狐貍企業”看待,它像狐貍一樣攬友聚眾,招來更多重量級與芯片制造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聚合效應。
2004年7月,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在成都投資1.75億美元,興建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廠。2005年,中國領先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東軟集團在成都建設東軟軟件園,已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芯源軟件,投資1200萬美元成立成都分公司,后者迄今已在成都累計投資5100萬美元。
“IT工廠”藏隱憂
但去年8月份英特爾成都工廠突然爆發的一場“停工”風波,讓外界重新審視成都IT產業的“一片大好形勢”。
據了解,此次“停工”風波,源于英特爾上海工廠搬到成都后,出現了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讓部分崗位工人感到不滿。
半導體行業專家莫大康分析說,當初英特爾決定“西進”,就是覺得上海工廠的勞動力成本和運營成本太高了,只是他們太按照“美國方式”做事,只考慮企業自身的需要,不懂得入鄉隨俗。
但有成都IT業人士認為,這不僅是所謂入鄉隨俗的問題,關鍵在于成都本地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比如,目前正在成都大規模招工的富士康,給生產工人開出的薪資福利條件是: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時;享受法定假期;月工資1590~2390元(不含加班工資);購買社保,等等。
這次風波,也讓成都面臨到底要做“西部硅谷”,還是成為“IT工廠”的抉擇。
顯而易見的是,包括IT產業在內的沿海地區制造業“西進”,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大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成都能一勞永逸地坐享其成,畢竟還有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更低,投資政策更為優惠的地方。
芯源軟件成都分公司副總經理吳健南認為,目前成都IT業的人才資源和“性價比”,確實優于一些沿海發達地區,但對于軟件研發這樣的高附加值行業來說,如何吸引和留住一批高素質、有經驗的人才,比單純的人力成本問題更重要。
“只有當一個產業發展成熟后,才不會輕易因為人力成本的上升而受到沖擊。”吳健南說。他透露,芯源軟件一直以“金手銬”,即贈送上市公司股權的方式,來穩定核心人才隊伍。
天府軟件園的周江則認為,成都如果只引進軟件外包業或者電子產品代工業,長遠來說不會讓本地IT產業的發展水平得到太多提升,成都需要培育具備足夠競爭力的本地品牌IT企業。
四川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毅表示,成都必須抓住此次“西進”大潮的機遇,完成自身IT產業的布局,培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本地IT企業創造良好的成長條件,包括推動相關企業完善內部管理、采用有創造力的持續營銷手段,以及自主創新技術的集成等等。
“成都IT產業發展看上去很風光、很熱鬧,但也面臨諸多潛在威脅。”盛毅說,“如果缺乏核心競爭力,一旦外部市場變化波動,投資熱潮散去,就可能丟了自己的本分,又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相關資料
“西部硅谷”藍圖
《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08-2017年)》中要求,到2012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初步形成以信息服務市場為主線,以軟件與集成電路設計為核心,以電子信息產品與集成電路制造為基礎,技術創新與信息技術改造有機結合,信息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體系。
預期屆時電子信息產業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990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0%,成為帶動成都經濟增長、結構升級的戰略性、先導型支柱產業。到2017年,把成都打造成為世界軟件名城、全國一流的信息服務業基地和中西部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強市。
本文經《中國企業家》許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