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道,喬布斯的一名高管在會議之后馬上定了飛往深圳的航班。在深圳,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公司已經安排了超過20萬名工人準備組裝iPhone。深圳有大量的工程師、技術專家和專業公司,可以滿足喬布斯的要求。手機玻璃屏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成本,而是如何精確切割和打磨加硬的玻璃,以及如何在幾周之內完成這項任務。
接下來的幾天,蘋果高管收到了一家中國公司對玻璃屏的報價。他很驚訝地發現這家中國公司為贏得訂單做足了準備——已經開始安排生產線。公司的中國工程師們搬進了工廠,開始對玻璃做測試(據報道是由當地政府提供的)。
這家公司最終贏得了喬布斯的訂單。團隊開始7天×24小時地做試驗。四周后,他們知道了該怎么做。第一批玻璃屏切割打磨完畢,運到富士康已經是半夜了。兩天之內,1萬臺玻璃屏iPhone下線。
總共有20萬名中國工人生產第一批iPhone,由8,700名中國工程師負責管理。
這個故事可能有些夸張,但有兩個要素不容忽視。首先,中國制造業系統的速度、靈活性和智能程度多么令人驚訝。單單靠低成本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速度和靈活性更重要。重新設計iPhone屏幕需要快速部署充足的專業技術人員。在美國,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8,700名中國工程師監督生產。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都~約時報》該報道稱,蘋果如果想在美國籌備這支工程師隊伍需要9個月時間。而在中國,只需要15天。
這是一個中國的專業技術人才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故事。能夠以如此快速調動如此之眾的專業技術人才,這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我們也聽說過這樣的故事。
二十年前,中國制造業以其規模改變世界格局。一夜之間,從鞋類到自行車,價格都比從前便宜很多。低成本的中國制造改變了一個又一個行業。“中國制造”在全世界都是家喻戶曉的詞。
全球各大企業開始將大規模和低成本的中國制造納入其運營體系中。這是沒有選擇的。如果不這么做,很可能會被選擇中國制造的競爭對手打敗。
同時,大量和低價的中國專業技術人才也是一個改變行業規則的因素。短短幾天中國企業就可以組建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團隊。這些因素正在改變著一個又一個的行業。如果企業可以低價聘用數萬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會對醫藥行業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競爭對手在中國建研發中心,擁有上萬名技術專家,對你會構成多么大的威脅?中國專業技術人才的規模開始對行業產生影響,通常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方式發生,中國的六個大趨勢請見下圖。
中國的六個大趨勢
要點1、中國教育業的規模非?捎^
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無非是有取之不竭的勞動力,工作時間可以很長,工資可以很低。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是亞洲“四小龍”出口拉動經濟的翻版,只不過規模更大而已。
但是,過去十年中,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培養高技能人才。自1998年以來,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增加了2-3倍。大學數量翻倍,大學畢業生也從1998年的100萬增加到2012年的750萬。
前耶魯校長RichardC.Levin曾說:“中國的大學擴招規模前所未有。中國大學的規模在十年間就成為全球第一。實際上,中國在世紀之交的高校入學率的增長已經超過了美國。”
但是教育不僅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我們將在下文中討論教育質量?傮w而言,中國的專業技術人才發展是一個大趨勢,在全球經濟中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要點2、成本創新是人才資源的首作用力
提到中國的技術人才,一定有人會說中國人喜歡死記硬背,西方人更有創造力。這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
但是關于創造力和創新的問題非常重要。中國是否會成為下一個“iPhone”的發明地?答案是近期還不會。我們并沒有在中國看到很多原創的創新。更多的是第二代創新,通常被稱為成本創新。它是中國技術人才實力的第一個表現。
中國企業對現有產品的改良非常在行——而且產品也越來越便宜。MichaelMurphree和DanBrenitz在合著的“RunoftheRedQueen”中說:“中國提供了不需要產品創新就能實現創新的神奇例子。”
這類成本創新對于在中國市場擴張非常關鍵。降低成本可以將產品從如北京的一線城市拓展到收入更低的三線城市。例如,當中國移動開始向農村地區提供低價移動服務后,18個月內用戶數增加了1億。提供更便宜的產品服務是在中國擴大市場和成長的策略。
成本創新也是在海外市場致勝的有效策略。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教授PeterWilliamson和阿里巴巴的曾鳴在著作《Dragonsatyourdoor》中,詳盡描述了中國公司進入海外市場所使用的幾種基于成本的戰略。用便宜的中國產品對西方專業制造企業發起挑戰,例如,推出便宜的替代產品,與儲存葡萄酒的昂貴冰箱競爭。規模小的小眾制造企業通常需要依靠高價才得以生存,所以難以招架低價競爭。
我們想指出的是,成本創新是中國技術人才的第一個作用力。
要點3、研發潮是第二個作用力
1993年,中國僅占全球研發投資的2.2%。到2009年,達到12.8%,超過了法國、英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這對中國人來說總是個大新聞)。現在是全球第二,只排在美國后面。這是中國和跨國公司不斷挖掘中國專業技術人才潛力的直接表現。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到2012年年中,財富500強中有490個企業都在中國開展了業務,建了1600多個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如果你問上海某家領先的建筑設計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業務是什么,他們可能會告訴你設計新的研發中心。
問題是這些研發中心究竟在干什么?企業在工業園里興建了大規模的研發中心,聘用工程師和技術專家。但是他們究竟在干什么?
我們的觀察是,跨國公司在華大部分研發活動與本地化有關,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調整產品和服務,目的是更接近當地客戶。同時也進行一些基礎性研究和產品測試。例如像Broadband這樣的公司就有中級工程師測試電子產品的各種參數。
一個例子是英國與荷蘭的跨國公司聯合利華。公司旗下有400多個品牌,包括德芙、Toni&Guy和Ben&Jerry’s。2009年聯合利華在上海成立了全球研發中心,有450名員工從事產品開發和基礎研究。
另一個例子是制藥企業默克集團。雖然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有擔憂,但仍計劃未來5年對華投資15億美元,2014年在北京設研發總部。之前默克只有少部分研究放在中國,但未來將有600名科學家在華從事所有環節的藥品開發(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
一個相反的例子是大眾汽車。大眾是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國外汽車廠商,現在主要銷量來自中國市場。大眾在中國的大部分研發是針對本土市場需求開發,以及改良現有車型以降低價格。出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考慮,大眾的基礎研究仍放在了國外進行。
要點4、制造加研發是制勝秘方
如果把制造業規模(大趨勢2)和研發(大趨勢5)結合起來,跳到我們腦海里的是托馬斯•愛迪生。雖然他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大發明家(擁有1000多項專利),本人也處在發明和大規模制造的戰略十字路口。但從很多方面而言,愛迪生是發明專利產業化的構建者,他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行業研究實驗室。
如今中國的制造業巨頭發現自己也處在了戰略十字路口。如上所述,這些制造企業擁有巨無霸式規模,以及大批工程師和專業人士。與愛迪生一樣,他們也建了行業研究實驗室,作為對制造平臺的補充。那么,如果世界上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研發中心,會發生什么?
需要記住的一點是,很多中國制造業巨頭坐擁充裕的現金(大趨勢4)。有足夠的錢長期投入研發,也發現收購西方技術公司是非常好的戰術。例如,中國汽車部件制造商萬象收購了波士頓鋰電池公司A123公司。這對聯邦官員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一年之前聯邦政府發放了一筆貸款給A123。
回到華為。
2012年,華為的營收增長了8%,為360億美元,凈利潤增長33%,達到25億美元。這家企業有很充足的資金,其研發投入相當可觀。華為有15萬名員工,其中6.8萬人在研發部門。與美國思科相比,思科有6.5萬名員工,2.1萬名為研發人員。
華為作為一個超大規模、低成本的電信設備制造商已經勝出,現在的重點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新市場。更重要的是研發,而不是只生產。華為在德國、瑞典、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印度和本國成立了16個研發中心。華為不久前還宣布第28個聯合研發中心落成。
這就是制勝秘訣:制造加上研發。這是華為從低成本制造企業轉型為全球創新品牌的成功經驗。正如愛迪生當年的行業實驗室發展成了今天的通用公司。
要點5、關于技術人才和教育質量的概括性觀點
如果以下觀點你覺得不妥當,請對我們寬容一些。我們在中國大學的商學院授課,這些是我們所了解到的事實。
概括觀點1、中國的12級教育體系非常有效
中國的教育體系涵蓋了從出生到上大學,非常行之有效。這個體系可能顯得有些極端,但是沒人能夠否認,中國學生很小就開始接受良好訓練。
這不僅僅是教育體系的結果,還是文化和歷史。你可以通過一個又一個中國家庭觀察到。中國人對教育非常重視和尊重。北大附中副校長江學勤表示:“中國孩子愛讀書。他們去上課是真正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當然,這是非常籠統的概括,但是某些觀點是正確的,這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教育體系仍在不斷發展。如前所述,大學數量在過去十年中增加了兩倍,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由此引出了我們的第二個觀點。
概括觀點2、大學教育與就業脫節
中國大多數大學的教育質量低于西方水平。這就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學生畢業后面臨著嚴峻的失業問題,雖然有成千上萬個職位無人問津。2012年有700多萬大學生畢業,至當年年末仍有24%未找到工作。
麥肯錫2005年的一項研究對中國的教育質量做了以下論述,到今天看仍然適用:
“以工程師為例。中國有160萬名年輕的專業人才,比任何國家(研究中涉及的國家)都多。誠然,33%的中國大學生攻讀工科,德國為20%,印度僅為4%。但是與歐洲或北美的工科畢業生相比,中國畢業生很少從項目或團隊合作中獲得實際經驗,這導致了在跨國企業工作的中國年輕技術人才只有16萬人——并不比英國的畢業生多。中國就業市場的矛盾是,大學畢業生數量龐大,但專業技術人才又嚴重短缺。”
概括觀點3、知識產權侵犯仍然嚴重
知識產權通常會隨著高技能人才離職而流失。侵犯知識產權在中國比比皆是,包括設計、客戶|資料和技術,都在被侵權的范圍。不管哪個行業,不管是外資還是本土企業,都有被員工、競爭對手、客戶、合資企業合作伙伴和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這對于成本密集和長期研究的行業尤其不利,例如制藥和汽車業。
以上因素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形象,也影響了外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的決心。
要點6、專利備案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教育現狀
理論上而言,一國備案的專利數可用于跟蹤該國的專業技術人才狀況。中國國內專利的備案數正在顯著增加。
中國1995—2009年之間備案的專利占專利總備案數的37.2%,2009—2011年提高到72.1%。2008—2011年,年增長達22%,世界平均增長率為4%。因此,中國在世界上是領先的專利備案國,美國和日本在其之后。從表面看來,這似乎很好體現了中國的技術人才力量。
但是,正如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不能等同于大學教育的質量,專利數量也不能等同于質量。在中國申報專利備案的原因可能與別國有所不同(也許是稅收優惠)。仔細研究中國備案的專利,就會發現良莠不齊。只有極少數可以與日本或西方的專利質量匹敵。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專利備案的數量掩蓋了質量問題,與中國教育現況非常相似。
但是,專利備案表明了研究的商業化流程在中國逐漸形成。從做研究到發表成果,再到申請專利備案。一套流程正是激發創新的前提。中國人開始養成學習、研究和申請專利備案的習慣,從而帶動專利質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們對中國技術人才大軍的分析。中國已經準備就緒:源源不斷的大學畢業生,不斷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公司架構,行之有效的研究流程。而背后的推手——中國經濟要素非常強有力。我們認為,假以時日,質量和創新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沃倫•巴菲特的合作伙伴CharlieMunger對這一現象的描述非常準確:“我認為中國人很幸運,中國政府逐漸向儒家倡導的賢能制度發展,幾乎每個人都上過工科院校。”
本文摘編自JonathanWoetzel和JeffreyTowson有趣的新書《1小時讀懂中國》(TowsonGroup,January2014))之第五章。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描述了當今中國經濟的六個大趨勢。請至“一小時讀懂中國網站”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