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蹤的奶酪,企業應對并購,首先要做大做強自己的產業,這是合作的首要條件。作為同與達能合資的杭州娃哈哈集團,就做得比較成功。娃哈哈比樂百氏早幾年搶占了廣闊的農村市場,并牢牢占據家門口的浙江市場,銷售額占了總銷售額的10%以上;1998年推出非?蓸罚⒊蔀橹饕睦麧櫾。當時樂百氏也考慮上碳酸飲料,叫"今日可樂",但最后放棄了,錯失發展良機。作為資本方的法國達能,應該說并未有意識地厚此而薄彼。曾與娃哈哈平分秋色的樂百氏因資金困頓而收縮拳腳,合資談判自然失去了重量級籌碼,不得已在資本控制權上一讓再讓?讫埖倪@一變化則用了僅僅四天。
其次,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品牌。對于兩者先后與達能合資卻產生不同的結果,入選2001年度中國經營大師的娃哈哈總經理宗慶后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1996年娃哈哈與達能合資中的"三個堅持",即一是堅持合資不合品牌,且合資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必須有償付費;二是堅持"娃哈哈"全權經營;三是堅持凡合資企業中無論在職或退休員工不丟棄一人。宗慶后對外資的態度是:"在外來資本的肥沃土壤上,長中國品牌的大樹。"他認為,在國際經濟大融合的今天,尤其對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來說,放棄外來資本無異于放棄發展機遇。但如何與外來資本聯姻卻越來越需要高超的技巧。娃哈哈的做法是:合資方式、資本構成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制衡;對投資者負責,讓股東有好的回報,最終實現雙贏。的確如此。
樂百氏原總裁何伯權面對失去的奶酪感慨:"這是中國加入WTO之后我上的第一課。"當然這也是給所有企業經營者們上的絕好的一課,每一個企業經營者都應對此自問:"誰動了我的奶酪?如何尋找新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