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建筑、結構豎向構件定位、尺寸是否一致?
51、各層外立面線腳是否與建筑一致,是否有遺漏?
52、層高表的信息是否完善,底部加強部位是否注明?
53、涉及與幕墻配合部位要及早溝通,互提條件,避免幕墻安裝出現問題。
54、陽臺、衛生間、廚房等涉及降板的房間,降板高度是否與建筑匹配,尤其注意首層設置地暖的住宅項目其標高的變化。
55、沉降觀測點的設置不要遺漏。
56、雨棚是鋼結構還是混凝土結構,若為鋼結構是主體單位設計還是鋼結構廠家二次深化,圖紙是否注明?
57、未注明的配筋、板厚、墻厚等信息是否在小說明里有指明。
58、后澆的管道井等是否在圖紙上用特殊符號或填充加以表達?
59、構造柱建議全部在圖紙上表達,雖然有些設計單位習慣在總說明中表達,但成熟的甲方會要求構造柱全部表達,以方便施工、造價。
(2)細節把握
60、節點詳圖的剖斷方向是否與平面索引的方向一致,詳圖中的梁高是否與大平面一致。
61、某些節點做法可能是參考了其他工程,僅對尺寸做了修改,但并未考慮其施工可行性。諸如下圖:100mm厚的板中顯然放這些鋼筋并不合適。
62、梁上翻處梁配筋圖的標高是否有特殊指明,使之相互對應。
63、避免臥室上方有梁的存在。
64、墻、柱配筋詳圖中的箍筋放樣是否詳圖一致,箍筋肢距是否滿足規范要求。
65、梁腹板高度大于450mm,梁配筋圖或總說明或小說明是否給出縱向構造鋼筋的設置。
66、斜交軸網、弧形軸網等部位復核定位是否清晰明確,把自己假想成施工人員看是否能夠實現施工。
67、斜交梁過多部位施工難度大,可考慮將斜角梁取消,采用橫平豎直的方式布置以便利施工。
68、一些井道周邊的梁可采用諸如200*300或150*300的尺寸,一則避免成本浪費,二則避免凈尺寸不滿足要求。
69、屋面上人孔、設備基礎及其詳圖不要遺漏。
70、屋面欄桿的支座不要遺漏,需要表達并定位。
71、屋面檐溝降板是否有遺漏做法。
72、雨棚輪廓、標高等建筑結構是否一致。
73、是否存在由于降板導致的次梁比主梁高?可否避免?若必須設置,不要遺漏該節點詳圖。
74、是否存在上部異形柱截面尺寸大于下部矩形柱?若存在,不要遺漏節點詳圖。
75、梁布置是否與立面百葉沖突,影響立面效果?
76、部分出挑長度較大的挑板,其板支座鋼筋伸入主體結構的長度是否能實現彎矩平衡?
77、梁上開洞涉及降標高的,核對是否降標高后穿洞部位受力不合理?
78、剪力墻上開洞的要與設備套圖,核對是否開洞部位與剪力墻邊緣構件沖突?應避開暗柱。
79、室內樓梯是鋼樓梯還是混凝土樓梯?設計不要遺漏。
80、電梯吊鉤在頂層不要遺漏。
81、尺寸小于200mm的構造柱一般可改為素混凝土砌筑,方便施工。
82、圖簽上的圖紙名稱是否與圖紙的內容相一致,尤其是以標高命名的圖紙是否與層高表相一致。
83、柱配筋圖是否存在中間的鋼筋直徑大于角部等不合理的情況?
84、節點大樣鋼筋應分別注明或在總說明補充彎錨長度和直錨長度。
85、核對圖紙上是否有遺漏的墻、柱編號(或有編號無配筋),梁、板配筋等。
86、連梁側面縱筋同墻體水平分布筋,如果連梁兩側為暗柱時,無墻體水平分布筋,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指定連梁兩側腰筋規格和數量。
87、高層建筑,梁配筋圖是否歸并層數過大,造成浪費。
88、邊緣構件尺寸,尤其帶有Lc的邊緣構件,其尺寸不要漏標。
89、梁配筋圖的小梁可在小說明中統一表達,避免圖面凌亂。
90、上下層豎向構件變截面或取消等部位柱填充是否表達無誤。
91、坡屋面樓板定位是否遺漏。
92、結構外圍封邊梁梁高是否與建筑詳圖及立面統一。
93、梁鋼筋排布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鋼筋擺放間距不滿足規范的情況。
94、陽角附加鋼筋是否設置。
95、折板大樣是否遺漏。
96、飄窗大樣是否遺漏
97、豎向構件是否突出建筑外輪廓,以至影響立面效果或人體感受。
98、超長結構是否設置變形縫或后澆帶等。
99、內隔墻下若設置樓板附加鋼筋,二者位置是否對應。
100、放置于樓層梁上的TL下方不必設置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