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i悅動全民健身調研隊
作者:茅荷華,劉力萌,朱儀桉,高家成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對于健身和健康的需求日益凸顯,全民健身活動正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大眾的生活觀念。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公眾對于全民健身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作為全民健身體系的堅實基礎,建立健全更高水平的社區健身服務體系尤為重要。目前,依托現有的智慧科技,新一代智能健身設備、健身數據追蹤等便捷高效的服務持續涌現。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傳統的健身場景也不斷轉型升級,精準識別居民健身需求,為構建更完善的健身服務體系提供支持。但現有的社區健身智慧化服務普及率不高,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群眾對此的認知度與獲得感均較低。由此,深入了解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體系的現狀是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高健身服務質量的關鍵一步。
一、調研背景
全民健身戰略規劃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出,“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民健身是體育強國建設的基礎環節和重要領域,是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指標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自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及其他各層次、類型的政策,逐步形成了類型豐富、層次完整、領域融合、功能全面的政策體系[1]。
我國全民健身政策體系經歷了啟動探索、全面推進、提檔升級三個演進歷程階段,全民健身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通過逐步完善政策體系、推進全民健身縱深、高質量發展。“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健康邏輯鏈已經形成,全民健身成為其中及其關鍵的一環。國家通過不斷實踐,以人民滿意度為基礎,完善發展政策體系,逐步推進我國健身事業的蓬勃發展。
全民健身社會需求較為強烈
后疫情時期全民健身的意愿有所提高[2]。疫情時期,人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影響,民眾對于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斷顯現。據調查顯示,55.7%的人群[3]在疫情后會保持或加強運動,18.1%的人群之前并沒有運動習慣,但疫情期間開始運動,11.9%的人群疫情后準備開始運動。因此,體育鍛煉器材需求發生了彈性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室內外結合運動,對體育鍛煉器材和課程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將導致居民們日益增加對于社區體育運動的需求與社區體育運動場所增加的數量的不能夠同步的矛盾逐步激化[4]。
社區體育設施不符合全年齡段健身需求。在健身服務供給側方面,因供給主體單一、信息不對稱而存在著供給單一且不充分的現象,尤其在項目式供給上容易造成青少年體育活動、健身項目的供給與體質健康需求不對等。目前社區體育出現設施老齡化結構失衡,在不斷優化中老年人運動場景的同時,壓縮甚至忽視了兒童青少年社區體育設施的空間的建設。因此,針對不同健身群體的多元化與個性化體育設施供給較為缺乏。
二、調研過程
1. 調研時間:2022年7月18日—2022年8月15日
2. 調研地點:蘇州、南通、徐州部分社區和體育公園
3. 調研對象:社區居民及體育愛好者
4. 調研方法: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觀察法、訪談調查法
5. 調研經過:調研團隊重點對蘇州市濱河社區以及蘇州運河體育公園、南通市海門區海南社區、徐州市沛縣文景公園健身主題公園等地進行為期10天的實地走訪調查,并向附近居民隨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各類人群的健身狀況以及健身器材使用情況。在此期間,實踐團隊參觀了蘇州市運河體育博物館,了解了蘇州市民的健身路徑發展變化以及濃厚的體育健身氛圍。最終經過問卷數據分析、走訪觀察記錄、文獻資料整理,形成該調研報告
三、調研目的及意義
目前我國全民健身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作為全民健身體系的基礎載體,社區體育在需求側與供給側均存在較多問題,如場地設施建設陳舊落后,體育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完整,居民體驗感、獲得感較低……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調研團隊期望通過實地走訪考察,了解社區體育及其智慧化的發展現狀;調查市民對于體育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滿意度。
以體育鍛煉為切入點,選取江蘇部分社區作為參考樣本,通過圖文數據等形式真實呈現出社區體育智慧化現狀,幫助青年朋友們深入了解我國政府、社會組織對于國民體育健身、健康等方面的支持度以及百姓對此的滿意度,提高大家對體育鍛煉智慧化的認知度,對我國全民健身戰略深入發展、國民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起到促進作用。
四、調研成果
自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江蘇省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步伐,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實現了飛躍,大幅提高了社區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等問題仍然存在。通過進一步的調查,我們發現隨著社區居民對健身的需求逐年增大,體育資源短缺,人均體育場地占有率低等問題在江蘇、乃至全國仍然是主要問題。同時,設施的維護與安全性、是否配備專業人員的指導、體育文化宣傳是否到位等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團隊成員將此次社會實踐的調研結果分析并提交給了社區工作人員,并根據采訪中了解的社區健身實際情況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為社區提供更多的信息,方便社區深入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五、調研分析與總結
5.1.社區體育健身供需發展不平衡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計劃,必須重視社區的健身設施配備情況。社區的公共體育設施是承載提高全民身體素質、豐富全民精神生活的物質載體。開展全民健身必須有能滿足基層社區群眾需求的健身設施。
通過對社區健身設施能否滿足需求的數據進行分析,有六成受訪者認為所在社區的場地設施齊全,完全能滿足其日常的健身需求;25.96%的受訪者認為所在社區的場地設施比較齊全,能較好地滿足日常健身需求;7.69%的受訪者認為所在社區的場地設施情況一般,基本能滿足其日常的健身需求,只有極少數受訪者認為所在社區的場地設施缺少必要設施,不能滿足其日常的健身需求,調查結果如圖5.1.1。

圖5.1.1問卷調查結果——社區健身設施能否滿足需求
進入新時代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群眾性體育社團組織作為滿足國民對體育運動日益增長需求的平臺,為群眾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了多種方式,有效的滿足大眾對體育公共服務多樣化的需求。全國的群眾體育社團陸續的走上了“自立門戶”的道路,但是由于城市之間政策經濟發展存在著差異,不同城市的體育社團的發展程度參差不齊,而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群眾體育中的組織者、指導者、管理者、服務者,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群眾的體育參與,為群眾體育社團的建設與獨立發揮著重要的價值,我們對此類重要角色也進行了充分的調查[5]。
經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并不了解“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一職業,僅有兩成居民對此有所了解,調查結果如圖5.1.2。

圖5.1.2問卷調查結果——是否知道“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一職業
鑒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社區健身公共服務中起到的作用較為突出,我們又對其中知道“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一職業的21.74%的問卷調查參與者實施了更進一步的調查、訪談。經了解,有91.30%的受訪者表示僅僅聽說過該職業,8.7%的受訪者不僅知道,而且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并且愿意學習相關知識的受訪者人數為0。調查結果如圖5.1.3。

圖5.1.3問卷調查結果——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了解程度
5.2.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居民獲得感現狀調查
調研團隊分別從“對社區健身場所的滿意度”與“對全民健身開展情況的滿意度”兩個方面進行調查。通過對參與者關于所在社區設立的健身場所需求滿意程度的調查數據分析得知,八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社區現有的健身場所能夠滿足自身需求,不能滿足需求的僅占15.35%。
受訪者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實施的滿意度中,80%以上的居民對健身服務表示滿意,調查結果如圖5.2.1。

圖5.2.1問卷調查結果——對全民健身開展的滿意度
5.3.社區健身智慧化建設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出現,信息革命帶動城市建設的革新,更高層次的“智慧城市”形態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智慧城市的實踐中,由于社區是組成城市的“最小單元”,也是政府服務群眾的“最小組織”,因而智慧社區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新熱點。社區體育作為社區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健身智慧化改革早已在路上,并呈茁壯發展之勢[6]。
我們就調查問卷參與者對所居住社區內及其周圍是否有可供健身使用的智慧化場地或設施進一步提問。對于實地走訪時完成調查問卷的居民,我們對其進行科普,詳細介紹了目前認可度較高的智慧化標準。結果顯示,超半數居民表示周圍的健身場所并沒有實現智慧化,也有43.5%的居民表示身邊有這樣的健身場地,但并不多,也即意味著目前社區體育智慧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如圖5.3.1。

圖5.3.1問卷調查結果——是否有可供使用的智慧化場地
為進一步了解居民身邊的智慧化健身場地的設施情況以及使用情況,我們進行了深入調查。附近有智慧化健身場所的居民在近一個月內,使用過智能健身器材的人數并不多,僅為35.58%,而使用過的這些人中,能夠堅持每天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偶爾才使用一次的居民占了絕大多數。或是受自身原因的約束,或是受鍛煉場所的環境影響,總而言之,即使在社區健身逐漸智慧化的情況下,居民的健身熱情仍未見顯著提升,由此看來社區的設施配備情況僅是一方面,而動員社區居民增強健身意識的工作亟待提上日程。調查結果如圖5.3.2和圖5.3.3。

圖5.3.2問卷調查結果——近一個月是否使用過智能健身器材

圖5.3.3問卷調查結果——社區居民使用智能健身器材頻率
5.4.全民健身大數據應用情況
運動健身類APP是指擁有可以幫助用戶記錄運動健身數據、指導運動項目學習、引領健康生活方式等功能的智能手機或穿戴設備第三方應用程序。在大眾休閑體育和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人們的鍛煉方式有了極大的改變,而運動健身類APP是用戶進行鍛煉的最佳工具之一,很多鍛煉者利用各種運動健身類APP進行輔助和指導鍛煉,有效改變了傳統運動健身方式的枯燥性,使運動健身實現量化,更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
數據顯示,92%的市民都接觸過或正在接觸體育健身類的APP,這也與目前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應用成正比關系。在移動互聯網端布局內容載體,通過在線傳播手段的技術實施,推動市域范圍內體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體育內容的權威發布,是符合廣大市民需求的,響應了人民群眾對于在線數字平臺的呼聲,也有利于加速推進市場主體和相關產業與“體育+”相互融合的數字化進程[7]。

圖5.4.1問卷調查結果——社區居民健身類APP使用情況
從以上圖表數據展示的內容,可以粗略看出江蘇省城市居民對于全民健身戰略下社區的設施配備情況整體滿意度較高,由此可見中小社區以及體育公園提供的健身場所能滿足大部分群眾的需求,這對全民健身的進一步開展非常有利。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全民健身計劃進行的過程中,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群眾對該職業了解較少。因此,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影響力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體育組織重點關注。
其次,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實踐團隊發現不少社區健身設備陳舊,百姓健身房的器材也較為落后,由于社區早期規劃不夠合理導致場地面積過小,環境并不舒適,因此很多居民并不樂意使用社區提供的器材鍛煉。這一情況與我國全民健身的發展密切相關。當前,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尚存在認識不足、質量不高、政策法規不完善、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8]。政策不完善,體育經費不足導致公共服務無法形成有效完整的管理體系,相關職能部門對各自的服務工作不夠重視;宣傳力度小,相關活動少導致在我國這樣的體育大國中并未真正形成濃厚的體育氛圍,群眾缺乏參與熱情[9]。
實踐團隊經過網絡資源檢索,發現不少體育資源整合平臺,比如“蘇體通”是集體育社會組織(單位)會員注冊管理、賽事活動報名、體育資訊發布、定點場館預定、體育組織和愛好者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蘇州體育統一平臺包含各類數據以及賽事信息,能夠很好的幫助市民獲取所需資源。但這些平臺在市民中的熟知度不高,也正反映了相關宣傳工作并不到位,百姓并未真正受益于此,也造成平臺資源浪費的現象。
此外,本次調查不僅涉及了社區健身的基本面,還對社區的智慧化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顯示,中小社區的智慧化場地正如雨后春筍般建設,時至今日雖未實現大面積覆蓋,但也讓超半數的居民體驗到了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智慧健身等紅利。但是,智慧化場地的建設似乎并未能顯著提高居民的健身熱情,走馬觀花的體驗并未真正達到讓居民們強身健體的目的。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多種多樣,政府部門應當結合當地居民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配合更有力、更適當的措施,例如鼓勵居民自由組建小型團體相互激勵、定期開展體育類科普講座等;社區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加大與社會體育組織的聯系,不斷豐富社區的體育形式,逐步打造一個較為完善的智慧化社區健身閉環。
六、建議
6.1加強設施建設,夯實全民健身工作基礎
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與城市規劃、文化休閑相融合,在持續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的同時,努力構建布局合理、互為補充,覆蓋面廣、普惠性強的各級各類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高設施使用效率[10]。
6.2加強國民體質監測免費公益項目的宣傳推廣
利用全民健身數字平臺,采取圖、文、視頻等方式宣傳科學健身的益處,同時融合體育惠民和各類第三方資源,鼓勵各年齡段市民積極參與到日常健身和科學健身中來[11]。
6.3完善全民健身數字平臺
完善全民健身數字平臺,將線下場景與線上平臺進行有機融合和互補,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多種運營手段,整合更多的場館資源、賽事活動資源,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線上體育服務場景、內容和功能,引導市民使用方便、快捷、高效的平臺實現不同的功能需求,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及健身需求[12]。
6.4擴展和更新健身類APP服務內容
運動健身類APP市場擴增迅速,種類多樣,要想長期而又穩定的立足于APP市場,就必須不斷擴展和不斷更新服務內容,確保產品質量的優質性,多傾聽或采納不同用戶群體的反饋意見,不斷完善產品各項服務功能,形成一個完整而又良性的運營鏈。此外,開發商要全面考慮市場上特殊人群以及不同用戶的特征,在開發APP功能和內容上,要兼顧中老年人以及特殊人群的使用,中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在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也是全民健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忽視特殊群體的鍛煉[13]。
七、調研感悟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毫無疑問,在物質與精神財富不斷富足的當下,民眾對于自身健康的關注與追求成為了一種必然;信息化與智能化浪潮洶涌的今日,將公共健身與之結合而產生的智慧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也自然是大勢所趨。本次調研內容的選擇也正由此而來。
在調研的一個月期間,大家各司其職,給出了一份飽含熱忱的答卷——團隊成員在自身居住地尋找已有設施,進行走訪與實地調查;與此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研,隨機選取不同人群采訪,并且發放了問卷調查,獲取真實民意……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前期準備不夠充分,調研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團隊配合協作和問卷設計等方面都經歷過多次打磨、改進,但這也是除項目本身以外,另一種學習、探索的過程。
總體來說,本次全民健身調研的結果是積極的:全民健身的理念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在被更多人認同、實踐;智慧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蓬勃發展,初現崢嶸……當然,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定的問題:體育健身資源人均占有率低、項目內容覆蓋不夠全面、地區差異化明顯等等。這些問題通過團隊的分類匯總,加以分析討論,最終得出一些合理化建議作為解決方案,希望能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與助力。毋庸置疑,雖然智慧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從全國范圍來看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美好的藍圖已經徐徐展開。
參考文獻
[1]劉紅建,高奎亭,徐百超.中國全民健身政策體系演進歷程、優勢特征及效能轉化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2,36(01):91-102.DOI:10.15877/j.cnki.nsic.20211222.002
[2]朱瑞坤,時震宇. 后疫情時期全民健身需求的自適應分析——基于供需定理的視角[C]//.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墻報交流(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出版者不詳],2022:244-246.DOI:10.26914/c.cnkihy.2022.007084.
[3]盧文云,王志華,華宏縣.群眾“健身難”問題破解路徑研究[J].體育科學,2021,41(05):34-43.
[4]李一沛.關于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的思考研究[J].體育風尚,2020(03):213.
[5]蘇暢. 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群眾體育社團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與定位[D].哈爾濱體育學院,2022.DOI:10.27771/d.cnki.ghebt.2022.000011.
[6]潘欣汝. 智慧社區視角下基層社區治理困境與對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9.DOI:10.27307/d.cnki.gsjtu.2019.001498.
[7]成康,曹衛華.“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運動健身類APP的對比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19,40(04):25-29+33.
[8]汪鋒,劉燦,孟凡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困境及發展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10):107-111.DOI:10.16655/j.cnki.2095-2813.2111-1579-2567.
[9]王贊.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及構建研究[J].體育風尚,2021(01):11-12.
[10]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EB/OL]. [2020-10-10].
[11]大荔縣體育局. 開展國民體質監測 增強全民健身意識[EB/OL]. [2019-02-19].
[12]王輝. 數字化賦能全民健身——新模式激發體育消費新活力[EB/OL]. [2022-04-28].
[13]成康,曹衛華.“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運動健身類APP的對比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19,40(04):25-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