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了解到漢朝的文化有很多要旨,但是在現代社會依舊被認可的主要有三個,分別為無為而治、獨尊儒術和中國獨有的龍鳳文化,其他的由于漢族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廣泛的分布地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是漢文帝提出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漢朝建立的初期受到“黃老學說的影響”并且沒有能占據思想領域的治國之道,無為不代表不做代表的是一種境界,在立足于現實的情況下促進國家的繁榮發展,開創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時期“文景之治”;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的思想受到后代統治者的支持,在封建社會的發展之中留下了重重的筆墨;最后就是能代表華夏的龍鳳文化,由于漢族特殊的兼容性使得其繼承了最原始的夏商文明,并發展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
沛縣素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的美譽,所以實地走訪的第一站我去了為了紀念漢高祖劉邦而鑄造的歌風臺。在歌風臺最令人感慨的文化痕跡便是刻有《大風歌》的三塊石碑,三塊分別是漢碑、元碑和近現代的甲子碑。根據現代的考證,漢碑是在東漢還是西漢年間刻下的石碑眾說紛紜,但是依稀能夠從飽經摧殘的石碑上看到當時劉邦的意氣風發與氣勢磅礴,反映了當時劉邦對于功成名就的喜悅以及國泰民安的美好期望。
我的第二站實地走訪選擇參觀了同在沛縣博物館院內的射戟臺,亭中有著一塊據說呂布留下足跡的石板。射戟臺是在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動蕩期間,呂布憑借自身的智勇阻止了紀靈和劉備之間的一場戰爭,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一舉動建造而成,這一段內容在《三國演義》中同樣有著記載,這種淳樸的民風也一直從東漢流傳至今。
接下來, 我參觀了沛縣博物館,現在的沛縣博物館雖然改了新址但仍然比較狹小,所展示的物品較為有限,以漢高祖劉邦的生平陳列、一些出土的西漢陶俑和西漢早期畫像石為主,對于一些重要的文物博物館會配以視頻講解以便參觀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到當時的歷史背景。
沛縣博物館一共分為兩層,一樓是對于劉邦生平的一個陳列與介紹,分為六個部分,分別為鴻鵠壯志、誅滅暴秦、翦除霸楚、建立大漢、漢代成就、漢風流韻,其中前面幾個部分大多數都在講歷史事件,最后一個部分著重敘述了一些漢代的文字、音樂和文化。結合石畫中描繪的場景我了解到,漢代的樂器是我國器樂發展比較快速的一個時期,當時的宮廷雅樂在漢代已經不再盛行,在東漢時期琴、瑟、琵琶等弦樂的引入使得產生了獨特的音樂形式,并且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通過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輔以器樂在旁邊的烘托氣氛,導致漢代的歌舞文化快速發展。在博物館的二樓排列著整齊的陶俑,主要為西漢初期分封在徐州的楚王的陪葬俑,所有彩俑在出土的時候就已經褪去了身上的色彩,只留下了悲愴肅穆的表情,生動的刻畫了當時軍隊視死如歸的神態。
最后我前往了泗水亭,是了解劉邦前半生的一個重要的地方,雖然后來經過現代的重新修繕,但是還是仍然采用原來的建筑風格,可以從中感受以前特有的建筑風格,有著典型江南的雅韻。在現在的開放公園中有著古詩中所描繪的一幅畫面——八寶琉璃井,關于這口井有著很多不同的民間傳說,都是根據井口不計其數的勒痕衍生出來的,但是這些民間傳說都相同的訴說著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對于背景的了解、實地走訪和一些線上查詢之后,我發現其實很多漢代的文化依舊延續到了今日,卻很少有人能發現。很多人對于漢朝的認知可能只停留在了生活中偶然可見的漢服這個層次之上,認為可能漢代有很多東西是已經失傳了的,其實我們很多思想、傳統、文化都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
如今的中國絕大多數人的都是漢族人,但是在歷史上有一些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例如清朝、元朝等,但是漢族卻在這些朝代依然蓬勃的發展,甚至在這些朝代之后漢化了很多少數民族的百姓,逐漸的讓漢族的大家庭越來越大,其實這就是漢族在成立之初所具備的兼容性,它一直刻在我們的骨子里,讓我們有著海納百川的思想和精神,這何嘗不是漢文化的一種傳承呢?除此之外,漢朝的龍鳳文化直到今天,依舊是中國的一種特色的象征,是一種華夏人獨有的圖騰象征;漢朝是弦樂盛行的時代,除去夏商周使用的編鐘等古老的青銅器之外,弦樂的加入為傳統音樂添加了一抹色彩,時至今日的古箏、琵琶等樂器也是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漢代的書法也是書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石刻有很多都成為了后世書法大家的臨摹對象,在漢代以隸書為主的很多石刻為后續漢字的逐漸發展和演化開創了基石。再說到傳統習俗方面,在《四民月令》中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在春節之際祭祖的行為早在漢代就有出現,時至今日依舊是我們每年必須經歷的傳統習俗。
除了這些方面,其實還有很多我們生活中能體現漢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我們都習以為常沒有去發掘了解過以前的漢文化,導致我們總感覺漢族沒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傳承。我們的文化早已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進步融入現代生活,但是思想依舊牢牢刻在我們的骨子之中,它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兩千多年,在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漢文化并沒有去,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留在我們的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