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巖泉村唐家山下有一座紅軍烈士墓,墓園里立著191塊烈士碑。在陳世海的介紹下實踐團隊成員們了解到,這191位烈士中有132位紅軍戰士,在1931年春至1932年秋湘鄂贛邊區前線的反“圍剿”戰斗中,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4人,其余128位的墓碑上只有一串編號。巖泉村村民為每一位烈士都栽下一棵杉樹,如今杉樹已長成參天大樹,濃蔭如蓋。巖泉村在后來的戰斗中犧牲了59名戰士,村民將他們也葬在這里。
一塊石頭上刻著快要消失“董自洋”三字,就成了墓園中唯一一塊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墓碑,墓前還放著燒盡的香燭,“這位烈士是我們這座墓園中軍銜最高的,他的后人每年都會來祭奠他。”陳世海介紹道。在陳世海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了解到這些烈士的英勇事跡,紛紛向烈士們鞠躬致敬。
我們生在和平年代,不應該忘記這些為革命事業犧牲的烈士們,甚至有的人還沒來得及說出他們的名字就已經離去,致敬先烈,傳承紅色精神。”團隊成員熊燁說。
“家家是紅軍,戶戶有烈士。”是龍港鎮的真實寫照。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中寫道:“湘鄂贛邊區陽新縣的一些地方,以及江西還有許多縣里的區鄉……那里的同志們都有進步的工作,同樣值得我們大家稱贊。”巖泉村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鄂東南特委的“大后方”,曾留下彭德懷、李燦、何長工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至今保留有“紅五八軍政治留守處”、“紅軍后方醫院”、“紅十六軍電臺”等8處紅色遺址。
在巖泉村黨員生活館,實踐團隊成員隨陳世海一同了解了巖泉村的抗戰歷史以及戰后重建發展的歷程。陳世海表示,如今的巖泉村村采摘園、湖北氡泉、唯美森林公司等一批項目先后投產并獲得收益。五保戶、孤寡老人都住進了安置房,致富道路越來越寬,他們將紅色基因和綠色基因融合,推動產業振興發展的同時,保護當地紅色足跡,建設紅色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