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豐富的育人資源。為學習紅色文化,體悟革命精神,云南財經大學“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寒假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宣漢縣王維舟紀念館,紅三十三軍紀念館等地開展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追憶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本次實踐主要通過資料查閱,走訪參觀,交流訪談,問卷調查,青年宣講等調研方式及活動形式,深入了解實踐地的英雄事跡,調研當地居民及游客對本地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探索當地紅色文化與特色旅游產業耦合發展方向以及與新型市場的耦合發展方向,了解和傳播實踐地紅色文化,為當地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關鍵字:紅色文化;三下鄉;社會實踐;鄉村振興;紅色文化與產業耦合
- 調研背景
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通過實踐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的途徑,就如習總書記在《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中提到的:只有到社會中與群眾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產生了社會責任感,才能獲得真知灼見。在此次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云南財經大學“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寒假社會實踐團深入王維舟紀念館,紅三十三軍紀念館,通過資料查閱,走訪參觀,交流訪談,問卷調查,青年宣講等活動等形式挖掘“紅色地標”育人資源,傳承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紅色精神,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并從中汲取力量,奮進新征程。
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豐富,紅旅結合發展模式前景廣闊,因此本次選用的實踐地點為王維舟紀念館、紅三十三軍紀念館、巴山大峽谷(均位于達州市宣漢縣境內)、宣漢北城區、宣漢老區、宣漢附近鄉鎮(包括黃金、東林、天生)。王維舟紀念館是遠近聞名的紅色紀念館,是達州市黨風廉政的教育基地,館中陳列王維舟工作戰斗圖片資料135幅,王維舟生前用過的遺物(包括衣物、文件包,收音機等)和其他革命文物129件(包括望遠鏡、迫擊炮、重機槍等),突出了王維舟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先后四個時期的大量史事、史實和史物,全面展示了王維舟“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一生歷程(黎潔,吳會蓉,2021)。
二、調研意義
(一)堅定愛黨愛國思想,筑牢成才理想信念
通過本次參觀紅色紀念館(包括王維舟紀念館、紅三十三軍紀念館),云彩隊成員對黨史、紅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革命先烈“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革命精神在每一個云彩隊成員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幫助隊員堅定愛黨愛國思想,筑牢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理想信念。
- 興特色產業,助鄉村振興
-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
- 提升實踐能力
三、調研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此次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準備期間,團隊成員大量閱讀相關期刊、論文,搜集相關信息,提前了解王維舟紀念館和紅三十三軍紀念館的紅色文化背景,了解相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本次調研收集充足調研前期數據。
(二)實地觀察法
團隊成員前往宣漢縣王維舟紀念館和紅三十三軍紀念館舊址學習考察,通過實地走訪參觀,學習紅色革命精神,銘記英雄光輝事跡。
(三)集體訪談法
團隊成員于宣漢縣采訪實踐地點有關基層干部,通過集體交流訪談的方式了解實踐地紅色文化的基本情況,包括當地紅色文化歷史,紅色文化發展現狀以及當地特色旅游產業,巴山大峽谷的基本情況等。
(四)問卷調查法
團隊成員通過前期準備撰寫問卷,于當地采訪當地居民以及紅色舊址旅游游客等,發放調查問卷,收集調研數據。掌握居民對當地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的實際情況。統計工作結束后,團隊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果并提出相關建議。
四、調研準備
為保證實踐順利進行,團隊在實踐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查閱資料,制定調研時間、對接目的地,規劃路線、制定調研方案,實踐計劃等。本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準備工作如下:
- 查閱資料
- 對接實踐地
- 制定調研方案
- 調研時間:針對實踐地開閉館時間,通過網絡會議商討確定調研時間。
- 路線規劃:針對實踐地地理位置,通過網絡會議商討確定調研路線。
五、調研內容
- 探尋紅色記憶,追憶紅色將軍,傳承革命精神
- 走進全國革命老區縣,調查紅色文化了解程度
- 奏響紅色特色產業“進行曲”,助力鄉村振興
- 傳播紅色文化,播種“紅色種子”
六、調研數據及結果分析
為調查居民對當地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和當地紅色文化與特色旅游產業耦合發展方向以及與新型市場的耦合發展方向,團隊成員設計相關調查問卷,以實地采訪調研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采訪對象主要為當地居民以及當地紅色舊址旅游游客。本次問卷發放量為150份,有效問卷為127份。
(一)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當地居民對當地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
團隊人員對問卷收集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當地居民普遍較為了解王維舟紀念館,占比達到77.52%,其次是宏文校工字樓和紅三十三軍紀念館,占比分別為57.36%,52.71%。了解程度較低的是楊柳關狙擊戰遺址,占比22.48%。說明要加強楊柳關狙擊戰遺址的紅色文化傳承。
(2)居民參觀紅色舊址增加精神鼓舞程度受其對紅色文化了解程度的影響
團隊成員進行數據回歸分析發現,居民參觀紅色舊址增加精神鼓舞程度受其對紅色文化了解程度的影響。回歸分析的因變量為居民參觀紅色文化舊址帶來精神鼓舞的認同程度,自變量為居民對宣漢紅色歷史文化及英雄事跡的了解程度,回歸分析的p值為0.007,R方為0.612。說明了解宣漢紅色歷史文化及英雄事跡的居民在參觀紅色舊址時自身情感觸動更深,更具有歷史自信。
注:第一步:對模型情況進行分析
模型擬合情況:R方為0.612
模型共線性問題:VIF值為1.64
第二步:分析X的顯著性
p值為0.007,說明居民對宣漢紅色歷史文化及英雄事跡的了解程度對居民參觀紅色文化舊址會帶來精神鼓舞的認同程度有影響關系。
第三步:回歸系數為0.63,說明影響關系為正向。
(3)居民對宣漢紅色歷史文化及英雄事跡的了解程度
團隊成員分析所得數據得出,宣漢居民對紅色文化不了解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6.92%,持一般態度的比例達到了28.46%,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了解宣漢紅色文化,非常了解宣漢紅色文化僅占16.15%。通過分析,宣漢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工作沒有進入到信息相對閉塞的區域,這些地方存在著居民不了解宣漢紅色文化、僅僅只是聽說過宣漢紅色文化的現象;此外,調研過程中,老年人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于年輕人。
(4)居民參觀紅色文化館的頻率
經過結果分析,有14.62%的人沒有參觀過王維舟紀念館,調查的原因大都是距離較遠,交通不便;偶爾參觀的人數比率占56.92%,經常參觀人數的比率占28.46%,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對于偶爾參觀人沒有發展成為經常參觀的人的原因主要有館中陳列物品陳舊、展出方式單一、互動較少等;對于經常參觀的人,能夠堅持參觀的原因是,一部分人是熱愛紅色文化,一部分人是因為王維舟紀念館地處紅軍公園,紅軍公園是集合觀光游玩、運動健身等功能為一體的紅色主題公園,來紅軍公園運動游玩的人會選擇去王維舟紀念館參觀。
(5)居民對紅色文化館蘊含的歷史故事的了解程度
經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居民中有13.08%的人不了解館中歷史故事,其中有3.08%的人非常不了解,通過對部分不了解的人的一堆對一訪談得知,原因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了解宣漢紅色文化的渠道有限并且宣漢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單一,不能夠引起居民的興趣。此外,部分人對于其中的歷史故事持不重視的態度,不想去了解其中的歷史故事。
(6)居民對紅色劇本殺帶動紅色文化傳播的態度
團隊成員分析調研數據,有59.23%的人持支持態度,其中非常贊同的人占16.15%,訪談數據顯示年輕人對紅色劇本殺的支持態度良好;對于劇本殺的發展,可以結合紅色文化打造特色劇本殺,宣漢縣可以采取此種方法宣傳紅色文化,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
(二)存在問題與解決措施
(1)紅色文化傳播方式不新穎
宣漢紅色文化舊址的文化價值很高,對宣漢當地青少年來說是育人資源,對當地成年人來說是文化滋養。但紅色文化舊址文化傳播方式除了文字講解,動畫講解之外無更多新穎傳播方式。劇本殺是以“角色扮演”“沉浸式體驗”為特點的高度互動型娛樂。開發全國第二大蘇區宣漢革命老區縣英雄劇本殺可以讓人通過角色扮演方式沉浸式學習英雄英勇事跡,銘記歷史英雄人物,了解紅色文化歷史故事,增強當地文化認同感。
(2)部分紅色文化傳播范圍有限
宣漢巴山大峽谷是國家4A級風景區,除喀斯特地貌外其著名的就是其中遺址。有秦末漢初樊噲屯兵駐扎留下的將軍坪、跑馬梁、拴馬石、大通險道及石棧道等遺址,有張獻忠、白蓮教留下的青龍寨、大寨子等遺址,慕名前來游覽的人數較多。但是宣漢其他紅色文化舊址游覽人數較少,在國家積極響應文化自信與文化振興背景下,更需要傳播方式與方案上的改進,以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可以串聯整個宣漢紅色文化,有助于讓人們了解宣漢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同時可以帶動宣漢旅游產業以及經濟的發展。
(3)當地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較低
少部分宣漢當地人知道宣漢革命老區大背景,但是不了解宣漢紅色文化舊址所在地以及歷史背景故事,還有少部分人參觀紅色文化舊址的意愿不強,可見當地人的文化認同感工作還需加強。另外,紅色文化舊址是紅色英雄人物的紀念場所,描述英雄的英勇事跡及光輝歲月,弘揚的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英雄個人的英勇斗爭精神,部分居民存在為獲得自身精神鼓舞而去舊址參觀紀念,但其實際上并不了解也不愿意主動學習英雄歷史事跡以及文化背景故事的情況。可見當地人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應加強對宣漢紅色文化的普及程度,可以通過紅色文化進校園的方式,讓紅色文化先普及到兒童,從而帶動家長學習具體紅色文化歷史故事。
七、參考文獻
[1]陳倩.紅色文化: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價值滋養[J].品位·經典,2021(23):49-52.
[2]曾祥明,胡元.論紅色文旅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及其實現[J].延邊黨校學報,2022,38(06):42-47.DOI:10.16332/j.cnki.cn22-1302/d.2022.06.014.
[3]李娟.以互聯網思維加強紅色文化的傳承[J].美與時代(上),2020,No.860(09):7-10.DOI:10.16129/j.cnki.mysds.2020.09.003.
[4]黎潔,吳會蓉.四川宣漢縣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21(01):286-295.
[5]張興瓊.四川省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旅游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8(1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