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背景
- 調研現狀及意義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更需要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領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礎,而文化自信自強所產生的精神力量將使億萬中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發展博物館文化,不僅對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具有積極影響,更通過其蘊含的特色文化傳達著鄉風鄉俗,對提升地方知名度、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以博物館作為地標建筑吸引游客,帶動著餐飲、手工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地方鄉村特色農產品、特色文創品也作為文化附屬品向海內外銷售,助力鄉村振興。
- 調研方法
團隊成員利用網絡大量閱讀相關期刊、論文,學習相關視頻,搜集相關信息,提前了解泥河灣博物館歷史背景、發展情況、發展現狀,了解展覽品蘊含的歷史事件、歷史文化,為本次調研積累數據。
(二)實地觀察法
團隊成員前往泥河灣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實地觀察學習,了解博物館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分析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路線,提出問題、總結建議。
(三)集體訪談法
團隊成員利用學校資源、社區資源、網絡資源與博物館負責人取得聯系,通過負責人的資源,利用集體訪談的方式,了解最直觀的博物館信息,包括博物館經費開支、建設情況、人流量情況等。
(四)訪談調查法
團隊成員化身博物館記者,隨機一對一采訪游客,采集游客對博物館的認知情況、意見、看法等。
(五)問卷調查法
在前期大量調查的基礎上,團隊成員科學制作泥河灣博物館調查問卷,采取網絡投放+線下發放的方式收取問卷,分析問卷填寫情況,掌握博物館對外交流情況,統計工作結束后,團隊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果并提出相關建議。
- 調研準備
- 查閱文獻資料
- 召開騰訊會議
- 制定調研計劃
- 制作問卷
- 調研內容
- 賦教育職能,增強文化自信
(二)尋找博物館后續發展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團隊成員前往泥河灣博物館實地調研,泥河灣博物館對舊石器時代出土的化石、石器等文物進行了修復、轉移、保護、展出工作,博物館分六個展區,各展廳采取環套結構相連,又各自分隔,自成體系。展區重點介紹了馬圈溝、小長梁、東谷坨、岑家灣、飛梁等遺址中發掘的刮削器、小型砍砸器等石制品和草原猛犸象肢骨、猛犸象肋骨等動物化石等等,還有現代人類起源的證據,距今1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左上頜骨、牙齒等化石,姜家粱遺址中新石器時代房屋基址、墓葬等,以及陳列著代表紅山文化的鎮館之寶玉豬龍(余虹,2012)。團隊成員先后參觀了這六個展區,充分了解了泥河灣博物館展出情況、設備情況以及展出品蘊含的歷史故事和歷史文化。針對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居家就可以了解博物館信息,容易造成審美疲勞等問題,使如今的博物館陷入困局,泥河灣博物館要破局,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打造自己的特色,挖掘吸睛點,增強博物館的特色性(金開軍,2018)。
(三)奏響特色文旅“交響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泥河灣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舊石器專題博物館,該博物館內陳列有5萬余件泥河灣出土文物,成為世界考古科研基地。團隊成員利用泥河灣博物館資源,通過撰寫宣傳稿、微信推文,制作宣傳博物館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利用B站、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的影響力,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游玩,帶動陽原旅游業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同時,通過宣傳泥河灣博物館高質量的科研環境和科研氛圍,吸引高質量人才留陽就業,帶動陽原經濟發展。
(四)贊揚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陽原人,傳播紅色精神
泥河灣博物館開設紅色文化展廳,詳細介紹了從戰國、西漢、東漢、北魏、金元清到近當代的為國效力的陽原人物,增強了陽原人的文化自信,傳播了紅色文化,給陽原人帶來精神鼓舞。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源泉,是中國優秀革命文化的根本底色,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傳承(羅麗琳,蒲清平,2018)。在此展區中團隊就各個報國人士向游客依次介紹,重點介紹了全國勞動教育模范人物田玉印,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崔國良院士,中國早期學生運動、工人運動領袖王仲一等等,激勵游客英雄人物愛國心,紅色文化報國情。
(五)講述陽原特色鄉村非遺文化,增強非遺文化自信與傳播
在非遺文化傳播中,民眾應該是接受者和傳播者的統一體,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民眾普遍看重非遺文化的價值,但對其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認可度相對較低。其現象的本質是民眾非遺文化的接受度和參與度還不夠,非遺文化傳播較難真正落實到民眾的實際行為層次(辛田,范虹鷺,2022)。
陽原為增強民眾對當地的非遺文化接受度與參與度,在泥河灣博物館中講述陽原特色鄉村非遺文化,例如揣骨疃的特色非遺文化,入選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揣骨疃鎮涼粉制作技藝,明弘治中期,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揣骨疃掇樹花文化活動。通過展閱,民眾更加堅定了陽原特色鄉村非遺文化自信。
(六)網絡問卷調查,加強博物館對外交流
團隊成員利用文獻調查法獲取的信息制作泥河灣博物館對外交流情況問卷,將問卷發布在網上,通過小紅書、微博等社交軟件,尋求人填寫問卷,同時,團隊成員進入學校、居民社區、養老院、陽原縣內的村莊(如:西關村、南關村、黃糧坡村等),發布紙質問卷,利用網絡填寫+線下填寫的方式收集問卷,分析問卷填寫情況,掌握博物館對外交流情況,統計工作結束后,團隊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果并提出相關建議。此外,團隊成員利用訪談調查法,與參觀泥河灣博物館一對一訪談,了解具體情況。
- 調研數據分析
1.博物館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
對問卷收集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對于管理人員的滿意度,評價為“一般”的有52.17%,評價為“滿意”的有30.43%,評價為“不滿意”的有13.04%,說明博物館內管理人員服務水平較高,管理體系科學,但還存在對館內展品介紹較少的問題。
2.游覽博物館的人員負面反饋
據問卷結果分析,占比最多的為,博物館開放時間少,展館互動內容不夠,其次為展館導員講解服務差。說明泥河灣博物館要增強讓游客互動以了解文化的設施渠道。
- 調研結果
- 泥河灣遺址群未出土文物損壞情況嚴重
- 展覽手段單一,缺乏吸引力
- 展示內容陳舊,年久失修
- 負責人員以及管理人員水平有待提高
- 當地居民對博物館認知有限
八、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安全防護措施,提高服務人員素質
在泥河灣遺址群修建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博物館,博物館集科學研究、文物收藏、文物保護、陳列展示、科學實驗、旅游觀光、信息宣傳等功能為一體,指派專人管理,保護遺址群文物的安全問題,降低環境對文物“壽命”的惡劣影響。
(二)擴大社會面宣傳,促進各平臺互動引流
1)加強與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聯系,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年輕一代產生積極影響,未來逐步實現博物館普及化、大眾化的必由之路。
2)加強各省市博物館之間的互相合作、交流,省份間不定期交換展品,更新博物館展覽內容,為博物館注入新鮮“血液”,改善展覽內容陳舊單一的問題,吸引人氣。
(三)加強博物館文化普及,改善當地居民文化認知
加強普及人們的博物館知識、文化、意識,博物館是提高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一個大課堂,參觀博物館能起到“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過程中使人培養興趣,陶冶高尚情操,學習到豐富的知識,逐步提高群眾博物館歷史文化了解度。
- 構建多媒體科技化博物館,豐富展館設置
2)利用現代技術和考古發現設置場景復原展示模式、互動體驗展示模式等展陳模式,打破常規單調的展陳方式,盡力實現展陳方式的多元化、信息化,提升浸入式體驗,為觀眾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3)增加觀眾互動環節,在博物館展覽中,加入符合展覽主題的互動內容,讓觀眾親身體驗,增加博物館吸引力。
九、參考文獻
[1]左秀芳.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泥河灣博物館[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7,55(02):50.
[2]蔡巍.“泥河灣遺址”的重要意義怎么估計也不過頭[N].河北經濟日報,2002-02-28(B01).
[3]余虹. 東方人類的故鄉泥河灣[N]. 中國科學報,2012-06-15(007).DOI:
10.28514/n.cnki.nkxsb.2012.002649.
[4]金開軍.文化產業建設中博物館作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8,No.154(10
):226-227.
[5]羅麗琳,蒲清平.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時代價值[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6):45-52.DOI:10.14100/j.cnki.65-1
039/g4.2018.06.001.
[6]辛田,范虹鷺.鄉村振興新思路:非遺文化產業化帶動產業融合發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37(11):20-25.DOI:10.15924/j.cnki.1009-5128.202
2.11.006.
[7]彎宇.新時期地方博物館多元化發展的探索[J].文化產業,2023,No.255(
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