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為實踐活動開展的首日,實踐隊駐扎在一處民宿,周邊的村民以餐飲住宿業為生,農業以白蓮、煙葉、水稻為支柱,這里的農民還廣泛種植丑橘。村內已經修通公路,所以交通出行十分方便。6月20日是鐵牛村的“集”日,鐵牛村的集市是典型的農村的“場”,每逢農歷雙號便是“集”日,各個地方的村民在這里交換物資,人口流動量相對比較大。實踐隊在稍作落腳休息后便上了集市對后面的活動地點進行了提前踩點。
第二天,“鄉間足跡”實踐隊隊員們參觀了鐵牛村千畝丑橘種植示范園。耙耙柑學名“春見”,是柑橘的一個品種,當地村民都稱之為“丑橘”。每年12月底至次年3月,是蒲江縣鐵牛村丑橘的成熟季。

鐵牛村丑橘林 通訊員 楊涵 供圖
一方水土養一方柑,鐵牛村青山環繞,樹木茂密,再加上雨水陽光充沛,自然孕育出的丑橘皮薄肉甜。該示范園是鐵牛村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典型范例。鐵牛村近年來由于大量人員外出務工,土地閑置問題日益突出。千畝丑橘種植示范園的建立,很好地化解了土地和勞動力的矛盾,推動了農業產業現代化。在這里,農民們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散戶為現代農業產業化工人,在丑橘基地里勞動和拿工資。隊員們走進丑橘生產基地,參觀了即將采摘的丑橘。這些橘子的生長狀況很好,加上采用“套種”的科學種植模式,農業生產效率很高。隊員們和正在干活的農民們一起除草,共同感受勞動的辛苦和快樂。在這個種植基地里,各種農機的使用已大大減少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不過,由于地形等條件制約,許多農機的性能和適用范圍還需改進,這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隨后,隊員們前往了鐵牛村居民新村,環境優美的園林式小區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村內,隊員們開展了有關“新農村建設下村民幸福指數感受”的問卷調查活動。從調查結果中,隊員們發現村民們對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新變化產生普遍的認同,覺得自己“很幸福”的村民占參與調查村民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在實踐開始前的信息調查中,隊員們發現鐵牛村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村中的一批“新村民”,于是便尋找機會向鐵牛村新村民的代表何孝成先生發起了采訪申請,最終也很幸運地采訪到了何主任。頭頂“海歸工程師”光環,于重慶理工畢業后去新加坡留學,還拿到了綠卡。何主任每年休假回到鐵牛村一次,直言道感覺還是家里好;貋頃r發現環境一年比一年好,整個村子充滿生機和潛力。而自己是在一次與徐書記的聊天后,受到啟發最終決定回村幫助自己的家鄉進行鄉村振興。
隊員與何主任的對話,在他的平房小院里進行。隊員們沿路找到他的時候,他還在干著農活,穿著膠鞋。在采訪剛開始的時候隊員們就了解到和大多數人一樣,何孝成從小努力離開鄉村,一路念書去大城市,去重慶,去新加坡留學生活,渴望成功。他的手,證明了他現在的狀態。何孝成完成了從一個工程師到規劃師的轉變:從奔走在項目現場、PPT上談兵,到第一次觸摸著土地、石頭和溪流,和農匠一起蓋房子。

隊員與何孝成先生的合影 通訊員 楊涵 供圖
“蒲江丑柑”,全國聞名。不過,似乎鐵牛村的丑柑和年輕人只能留其一:越種丑柑,年輕人走得越多。長滿果樹的地方,曾是大片的馬尾松。40年前,為了提振經濟大量種植丑柑,傳統的種植方式導致土壤等受到損害,“在我小時候,甚至可以把水稻田里的水用來直飲。“老村民”施國平回憶說。施國平先生同何主任一樣,是留學歸來的“新村民”,他帶著“新村民”們先把村里空置的房子改造成社區中心。幾個年輕建筑師,原本只是從上海過來臨時幫忙,工期結束后果斷選擇留下。理由直接明了:從畫圖到施工,都是自己完成的。在這些新村民們振興鐵牛村的開始,他們清楚的明白第一步一定是修復土地。新老村民成立村企聯合體,形成一個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通過整體規劃實現整體建設。去年起,他們租下9畝柑橘園,挑戰“不打化學農藥,不施化學肥料”的生態種植。他們自稱“阿柑青年”,學設計的、學金融的,身上“城市精英”的印記逐漸褪去。“小姑娘漂漂亮亮的,腿被咬得都是疤。”帶頭人施國平先生覺得,過去他們一直號稱改變世界,但實際連自己做一頓飯都沒有辦法完成,“就像一個人回到本來的、自在的狀態,土地也一樣。”這是施國平的“雄心壯志”。
橘園里的試驗,“老村民”感覺“不現實”:“不可能不打農藥,一群地都沒有下過的人……”。一切都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鐵牛村所在的蒲江縣有近25萬畝柑橘林,占當地農業比重近70%,傳統的種植辦法產量是高了,可價格一年不如一年,過去批發價可以賣到“六七元一斤”,去年僅有“兩元多一斤”。
“你不能一直失敗。一直失敗,別人就會覺得你不行,沒有效仿你的意義。”施國平和“新村民”們有自己的定數,種出沒有“KPI”的果子,也能“種出自己”。停止使用除草劑后,果樹下的小花小草開始自然生長,他們用酵素混合液助力果子“抗敵”。改變種植方法后的丑柑,口感酸甜平衡,“不是那種甜蜜素堆出來的”。曾是網紅餐廳老板的“新村民”霍萍感觸最深:“只有回到土地,才有可能真正認識到人和食物的關系。”
生活方式的變革也在同步試驗。“不時不食”,小伙伴們輪值做飯,日常最葷的一道菜是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是自己種的,雞蛋是自家產的。為了豐富生物多樣性,他們還動手蓋了一座“雞舍”別墅,屋頂鋪了太陽能板,用于照明,安裝了太陽能音箱,每天放古典樂。施國平說,想看看在放松的環境下,雞的產蛋量能否提升。
總的來說,新村民給整個鐵牛村帶來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上的增加,更多的是一種智慧的整體規劃,讓鐵牛村的發展充滿新鮮活力。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