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2208軍事理論暑期調研
關于農村老人問題調研
摘要
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明顯,特別是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也直接導致了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規模小型化,人口流動化,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由家庭轉向社會,為了使政府了解農村老年人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促進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我們進行了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專題調研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1.農村老年人問題的表現;2.影響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因素;3.改善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對策建議
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實現“老有所養”,成為當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當前,從石哈河地區放眼至全旗、全市乃至全國,養老服務仍然存在很多明顯的短板,人口老齡化引發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凸顯。為此,石哈河鎮人大主席團在鎮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組織部分人大代表,通過深入村組入戶走訪、到互助院和養老院調研、組織代表小組研討以及聽取村“兩委”意見基礎上,以老年人多元的養老需求為導向,圍繞解決石哈河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標,分析目前農村養老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建議。
2023年8月31日,由陳宇軒同學組織的調研小組將對該問題展開討論,形成如下調研報
留守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勞動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務路各村寨的經濟發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僅靠務農已難以維持家庭的開支。如此,很多農民工把目光轉向了城鎮或沿海等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把老人留在戶籍地而外出謀生,由此出現了留守老人問題。在本次通過訪談、走訪的方式,對下務路、務路舊寨、務路田邊村、務路新寨進行調查以了解務路村民委員會四個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并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及造成現狀的原因,就如何解決問題的對策入手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正文
一、通過分析顯示出的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選項比例
四個村寨的農村留守老人人數為下務路27人,務路舊寨26人,務路田邊村2+人,務路新寨23人四個村寨的農村留守老人總人數為97人。其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年齡50-59歲占11.3%,60-69歲占43.1%,70-79歲占33.1%,80歲及以上占12.5%。統計結果顯示,41.1%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顧,其次28.8%依靠鄰居照顧,14.2%靠朋友照顧,另有17.4%靠未外出子女照顧和10.6%由孫輩照顧,由親戚照顧的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顧的分別為0.4%和0%,這兩者在留守老人照顧提供方面幾乎空白。此外,有13.5%留守老人處于無人照顧的狀態,而2.5%的留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顧。
這次調查還發現:30%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樓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補過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從未修繕的房屋。在問及家庭關系時,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來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經常回來,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兩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數偏少,直接導致留守老人的心靈孤獨,以及老人生病時無人照顧等一系列問題。二、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問題與現狀分析
1、家庭條件較差。這體現在住宿條件和家庭關系上,在農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經相當陳舊,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老人自己因年紀大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屋已經破陋,居住環境較差。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
2、養老沒有保障。目前,農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購買養老保險等,所以在老年的時候都是靠自己年輕時的積攢下來的錢以及子女們孝順給的生活費等生活。據調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購買了養老保險,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賴子女給的生活費,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積攢下來的或是自己勞作而賺取的生活費。
3、醫療條件落后。對于貧困的患病老人,"無錢看病"、"看病難"、"因病致貧"的問題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藥",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調查顯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診所醫治,31.9%選擇不看病,隱藏自己的病情,24.86%選擇到醫院檢查醫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際關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務活及農產勞動纏身,無暇顧及對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時候也僅限于電話交流,并且因為打長途較貴,說不上幾句便掛了。老人普遍比較擔心沒有生活來源、生病沒錢治、沒有人照顧以及子女不孝順,而對生活單調不太擔心。并且老年人的娛樂活動顯然過于單調,除了看電視、聊天,老人基本上沒有別的消遣方式。
5、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會保障的農村留守老人因此更為艱辛。
6、醫療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貧因素。農村老年人整體生活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大多數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諸如風濕、類風濕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壓、心臟病等突發性疾病,體弱多病和生活無依靠,因病因老致貧成為老年人難以回避的窘境。
7、傳統的思想觀念欠佳。養兒防老、家庭養老,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但家庭養老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家庭關系是否和睦等。對于有些老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兒女們給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暫的聚會,老年人會很滿足、很快樂。年輕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靈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這些家庭養老、家庭聚會,往往給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陰影。
三、留守老人產生的原因
1、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由于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村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讓許多農民意識到僅依靠一畝三分地是永遠富不起來的,原有的農業用地,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量明顯比之前少了許多。這樣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多了出來,是因為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城市基礎的不斷完備,經濟的繁榮發達,許多農村人口自愿向城市搬遷,到城市生活,這些現象的出現使農村大量人口進行地域轉移,從而使農村留守老人的產生成為可能與必然,務路村委會也不例外。
2、傳統養老觀念逐漸淡薄,倫理道德淡化,有老不養,這是留守老人產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留守老人產生的主要原因,農業的優勢地位在中國失去了,"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做人力資本支撐,城市的經濟建設和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非農崗位,這些能帶來一定收入的工作崗位吸引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前往,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不僅增加了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為城市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補充勞動力。同時,由于城鎮和工業用地的增加,擠占了一部分農業用地。"。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留守老人產生的體制性根源。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始發生改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在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從農村吸納大批剩余廉價勞動力,這部分廉價勞動力進城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奉獻著青春,盡管他們擁有比種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們卻和自己的雙親分居異地,把父母留在家里自食其力,苦了沒人精神安慰,病了沒人悉心照料,使得本來就已經生活困難的老人更為孤寂和無助。所以,在探討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原因時,不得不把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一個原因來分析,并且,我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是我國廣大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體制性根源。
四、留守兒童問題解決建議
1、發展經濟。針對當地經濟落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現象,政府在考慮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應以發展區域經濟為著力點,大力實施"以城帶鄉"戰略,增強財政實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在經濟布局上應盡可能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大力發展本地經濟,充分發揮本地非農產業務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務農可以兼顧的優勢,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2、相關部門或基層干部應加強對青壯年的宣傳與教育,加強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識培養,外出子女也應提高孝老意識,時時關心在家獨自生活的父母,經濟上給父母足夠的生活開支,要多一點交流,拉拉家常,匯報自己在外面的情況,減少老人的擔心。同時,已婚的女兒和女婿也應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動承擔起留守老人的贍養義務,切實強化家庭的贍養功能。
3、拓寬農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資金投入,盡快建立農村社區老年人照護制度。
5、精神撫慰。針對留守老人生活單調,精神上孤獨,應該著重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建立農村老年人休閑中心,老年人互助協會,老年人交流中心,讓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獨。在老年人組織內部,可以實施老年人互助機制,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人義務服務,等等。
農村老人問題是一個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的復雜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解決這一問題。
五、從不同角度研究農村老人的各個方面
1. 社會角度:從社會角度出發,可以研究農村老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角色。這包括老年人口的數量、比例和分布情況,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程度、社會支持網絡以及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研究可以探討農村老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是否受到尊重和關注,以及社會對他們的支持是否足夠。
2. 經濟角度:從經濟角度出發,可以研究農村老人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這包括老年人的收入來源、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障、養老金等方面。研究可以探討農村老人的經濟保障是否足夠,他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保障,以及經濟因素對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3. 文化角度:從文化角度出發,可以研究農村老人的文化傳承和身份認同。這包括老年人的價值觀念、傳統文化的傳承、家庭關系和社區關系等方面。研究可以探討農村老人對傳統文化的承載和傳承作用,以及他們在家庭和社區中的地位和角色。
4. 健康角度:從健康角度出發,可以研究農村老人的健康狀況和醫療保障。這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醫療資源的分配和利用、養老服務的提供等方面。研究可以探討農村老人的健康問題是否得到關注和解決,他們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和利用情況,以及健康狀況對他們生活質量的影響。
通過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農村老人問題的各個方面,為制定相關政策和提供相關服務提供有力的依據。同時,也可以促進不同領域的合作,共同解決這一復雜問題。
結束這次調查,留給我們的只有思考。我們的潛力實在有限,無法讓所有的空巢老人都能再次體會到家的溫暖。雖然村子已經有了微微的改善,但是差距尤其是與相隔一座山的衡山前山的差距太大。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現階段我國關于養老體系的法律也在逐漸健全的過程中。養老體系逐步趨于完善,那么空巢老人的權益得到保障是必然的。從中,不光是各位子女要付諸行動,各個社區,各階層,乃至全體社會都要重視。現階段我國解決農村地區空巢老人贍養問題可以從三方面進行,主要就是經濟方面,生活方面以及精神方面。只要將這三大方面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那么實現和諧社會這一偉大目標一定要會不久實現。良好的國家政策能夠說為改善農村老人問題添加了一份催化劑。只有在的國家帶領下改善農村老人才可能進步,事半功倍。社會是個大群體,對空巢老人的幫忙與護理,每個成員都應做出貢獻。當這些都能很好的結合時,相信農村輝煌的明天已不再遙遠。
青春與時代同行,職責與奮斗相伴。我們是時代的支柱,更該擔當起這個職責。在人文關懷的浪潮背后,跳動的是當代青年緊跟時代,心系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讓空巢老人敢于有夢,也讓我們大學生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子女因生計所迫或個人發展而長期離開居住地是導致老年一代留守的直接原因。只要存在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就必然會存在老人留守的現象。 目前世界上人口遷移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由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由農村流向城市,如異地就業、經商、求學、務工等;另一種是國際人口遷移,一般是由歐洲流向北美洲、發展中國家流向相對較發達的國家,如跨國的移民、僑民、非法移民、難民,以及其他如勞務輸出和留學生等。無論是國內移民還是國際移民,年輕人攜帶父母一起遷移的情況都非常少,人口遷移的這種特征決定了留守老人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事實上,人口遷移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留守老人并不是當代偶然的社會現象,但國際上把老年人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進行研究的歷史非常短,對留守老人問題的關注也只是始于20世紀末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之前,學術界涉及老年人的研究大多是從老年醫學、老化生物學和老年臨床醫學等學科角度入手,缺少相關的社會老年學、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的研究。二戰之后,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口結構因人均壽命延長、控制生育率等出現了明顯的老齡化趨勢,社會和年輕一代的養老負擔和壓力明顯加重。在聯合國推動下人口老齡化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各個國家的關注,大量的老齡問題研究機構也相應建立起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