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傳承濤雒鎮紅色旅游資源
為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1月10日下午,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東風筑夢實踐隊前往日照濤雒鎮東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面、深入地了解該基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背景、旅游資源類型及分布特征等基本情況。同時,結合當前紅色旅游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探究東風愛國教育基地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潛力,探究當地的旅游資源對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的影響與帶動作用。以中央一號文件展館,觀日照東港農業發展
日照東風村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實踐展館是展示中央一號文件相關內容,宣傳“三農”政策、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場所。展館內通過歷史圖片、實物展示和講解員的詳細介紹,帶領人們回顧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關于“三農”問題的大政方針。當人們踏入這座殿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幅精心陳列、珍貴無比的歷史圖片,它們錯落有致地鋪展在四周的墻壁上,像是被精心排列的歷史碎片,每一片都承載著特定的記憶。這些圖片猶如忠誠的歷史見證者,用無聲卻有力的語言,向人們細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成就與艱辛滄桑。它們或是記錄了某個重要歷史時刻的場景,或是定格了農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或是展現了“三農”政策實施后的顯著成果,每一幅都蘊含著無盡的故事,吸引著參觀者駐足凝視,沉浸其中。
在展廳的各個角落,一件件承載著濃厚歲月痕跡的實物靜靜佇立著。它們或許是古老的農具,其表面的斑駁銹跡沉淀著時間的厚重,仿佛在無聲地講述著曾經的農耕歲月;或許是先輩們留下的珍貴手稿,紙張雖已泛黃,但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散發著歷史的醇香,讓人們能夠觸摸到那段歷史的真實溫度。這些實物并非冰冷的陳列品,而是歷史的鮮活載體,它們以獨特的方式將過去與現在緊密相連。
![]() |
圖一為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實踐展館
探傳統農耕體驗區,盡享勞動體驗樂趣
在傳統農耕體驗區仿佛瞬間穿越回了那個質樸純粹的農耕時代,陽光透過古樸的窗戶,灑在一件件精心陳列的傳統農事工具上,磨豆腐的石磨,紋理間似乎還留存著往昔人們辛勤勞作時的溫度,每一道刻痕都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當實踐隊員帶著好奇與期待,親手握住磨盤的把手,緩緩推動時,一種奇妙的感覺涌上心頭。起初,石磨轉動得有些吃力,但隨著力量的逐漸均勻施加,它開始順暢地旋轉起來。與此同時,雪白的豆漿如同靈動的溪流,從石磨的縫隙間緩緩流出,散發出陣陣醇厚的豆香。這一刻,實踐隊員仿佛與歷史有了直接的對話,他們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成為了這段農耕歷史的參與者。
![]() |
圖二為實踐隊員的磨豆體驗
傾聽濤雒聲音,挖掘愛國內涵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實踐隊員們懷著對愛國教育故事的濃厚興趣,與基地的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開啟了一場深入的交流。當談及對愛國教育故事的印象時,工作人員臉上洋溢著熱情與自豪,向實踐隊員們娓娓道來,“咱們這個基地呀,可是凝聚了眾多心血,由眾多特色鮮明的區域構成。就拿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實踐展館來說,一踏入其中,就仿佛走進了一部生動的‘三農’史書。館內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圖片以及實物展示,將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完整地呈現出來,這些文件緊密圍繞著三農政策,每一頁都承載著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切關懷與長遠規劃。從土地改革時期到農業現代化建設階段,每一個重要決策都在推動著中國農村的變革與發展,其意義非凡,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總結,更是為未來的‘三農’發展指明方向。”工作人員稍作停頓,繼續說道:“還有那深受小朋友們喜愛的農耕體驗區,簡直就是一片充滿趣味與知識的樂土。在那里,我們精心還原了60年代和40年代的生活場景,從古老的農舍布局,到田間勞作的工具,每一處細節都力求真實。古樸的茅草屋,屋內擺放著的陳舊桌椅,還有屋外的石碾子和轆轤,一切都栩栩如生。當置身于這些
場景之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當時人們生活的艱辛與質樸。你可以想象,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先輩們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勤勞的雙手,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這種真實的體驗,讓大家對那時的生活狀況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了解。在感受歷史的過程中,愛國情懷也在不知不覺中從心底油然而生,大家更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更加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
圖三為實踐人員對工作人員進行采訪
此次曲阜師范大學東風筑夢實踐隊對日照濤雒鎮東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調研收獲頗豐。通過深入探究中央一號文件展館、傳統農耕體驗區等,并與工作人員交流,不僅明晰了基地旅游資源的特色與開發現狀,更深刻挖掘出其蘊含的愛國內涵。東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傳承紅色文化、推動鄉村振興方面已顯露出巨大潛力,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助力鄉村發展注入力量,激勵更多人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圖四.實踐隊員合影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