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8時30分,孩子們在家長的陪同下于石油大學北門集合,開啟這場科學探索之旅。活動首站是校史館參觀,孩子們在團支書羅蓉蓉的引導下,通過珍貴的歷史影像和實物展品,了解石油大學的發展歷程與能源科學對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原來石油不僅是汽車燃料,還能做成塑料、衣服!”一名9歲男孩在展臺前驚嘆道。
隨后的科技創新體驗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在石油大學先工業訓練中心,孩子們近距離觀摩了3D打印技術全流程演示。從建模設計到材料熔融成型,工訓中心老師結合現代工業應用場景,用通俗語言講解技術原理。隔壁的激光雕刻工坊內,高精度設備在金屬板上刻出復雜圖案,引得孩子們紛紛駐足。一位家長感慨:“這些前沿科技展示,讓孩子對‘科學’有了更直觀的認知。”
教育協同:高校-家庭-社區三方聯動的創新實踐
活動特別設計的“特色科學小課堂”成為聯結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環節。在班長高程云的指導下,孩子們化身“小小實驗員”,動手操作能源主題趣味實驗。高程云以“水果電池”實驗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將檸檬、銅片和鋅片串聯,觀察二極管燈泡的微弱亮光。“模擬火山噴發”的實驗中,小蘇打與檸檬酸的劇烈反應引發“巖漿”噴涌,紅色顏料順著石膏模型的山體傾瀉而下。孩子們通過動手操作,直觀理解了能源形成與開發的基本邏輯。“科學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在大家手中。”支部成員陳鑫豪表示,實驗設計兼顧安全性與啟發性,旨在培養兒童的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通過家校社協同機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深度共享。石油大學不僅開放了實驗室、校史館等核心場地,還派出10余名學生志愿者全程協助,形成“大手牽小手”的科普傳遞鏈。”
精神傳播:以責任擔當強化能源學科價值認同
活動尾聲,孩子們在象征石油大學精神的“創造太陽”雕塑前合影留念,并獲頒定制研學證書。證書上印有“未來科學家”稱號,不少孩子高舉證書歡呼:“以后要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工訓中心老師表示,此次活動是高校履行社會責任的一次創新嘗試:“希望通過直觀的科技體驗,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認識到能源學科的價值。從‘雙碳’目標到新能源開發,未來需要更多人才投身這一領域。”
未來展望:讓科學之光照亮更多成長之路
短短三小時的研學活動,不僅為孩子們播下科學的種子,也為高校與社會的互動開辟了新路徑。正如羅蓉蓉所言:“今天的孩子,可能就是明天的科學家。而大家能做的,就是為他們點亮一盞探索的燈。”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