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萬千,落實為先
教育部要求推動課后服務全覆蓋,切實打通學校課后服務“最后一公里”,確保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實踐隊員在進行訪談調查之前,搜集了各地課后服務落實的具體情況,發現不同地區的措施安排和實施力度都不盡相同,于是,實踐隊員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開展相關調查。在采訪過程中,實踐隊員發現,盡管距離頒布政策已有一段時間,仍有部分學生對具體內容不甚了解或只知一二,但大多數同學仍能就此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讓實踐隊員對此有了更加多樣的認知。
實踐隊員了解到,各個地區基本實行“5+2”課后服務計劃,在周一到周五開展,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后半個小時,具體服務時間也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努力實現對學生的培優補差和差異化引導。對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學校會結合實際提供延時托管服務,積極創造條件解決好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在初中學校工作日晚上開設自習班,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制”。
其中,一位來自陜西的同學告訴實踐隊員,在他家鄉所在的地區,中小學的課后服務落實的力度、速度和廣度讓學生和家長都稱贊不已。為給廣大家長學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他們省對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提出了“五項原則”和“三個嚴禁”。“五項原則”即屬地管理、學校主導、非營利性、自愿選擇和因地制宜;“三個嚴禁”即嚴禁以課后服務名義亂收費、嚴禁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變相強制學生參加、嚴禁將課后服務變相為集體教學或集體補課。由此,家長可以放心的將孩子托付給學校,也能加強家校共情,促進家校交流,使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不斷改善。
同時,實踐隊員也采訪了同學們關于課后服務對學生的影響。部分表示,學生雖秉持自主自愿的原則參與課后服務,但家長的成才之心或許會忽略學生的意愿,這導致學生的壓力也在無形中增加。
細思深探,發展不止
作為增強教育服務能力、解決家長急難愁盼問題的一項民生工程,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舉措。而在訪談過程中,實踐隊員也對課后服務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其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通過對教師進行訪談,實踐隊員了解到,其家鄉所在地的中小學對“雙減”中課后服務的實施也非常的積極。她表示,這是一件多贏的事情,不僅讓地方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家長接送學生難題得到切實解決,而且保障了學生的課業成績、豐富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因而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當實踐隊員詢問關于教師壓力的問題時,這位教師表示這對中小學教師來講確實是一個新的挑戰,首先,課后服務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加大了老師的安全責任壓力。其次,有的家長認為課后服務是一種變相的補課行為,會對此持有消極否定的態度,從而對教師工作和教師評價產生了影響。第三,課后服務需要耗費的教師人力資源較多,會占用老師的休息時間,部分老師也會有一定的問題意見。實踐隊員表示從辯證思維來看,這確實是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訪談過程中,實踐隊員深刻體會到,一個政策的貫徹落實確實需要不斷的改進發展,推廣施行。課后服務作為教育服務的延伸,不只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還需要各方關系主體在制度框架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實踐隊員認為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事業的一個助力分子,應積極促進課后服務的推廣,凝聚共識,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