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喜豐收,村民致富“新引擎”
凜冬已至,萬物斂藏。實踐隊員走進唐廟村村民的溫室大棚,一排排紅彤彤的西紅柿掛在藤蔓之間,茴香也長勢極高,一片喜人的豐收景象。村民們在棚內忙著采摘,源源不斷地為市場供應新鮮的“冬日味道”。實踐隊員了解后發現,如今唐廟村的農民一年四季都依靠蔬菜大棚獲利增收,冬春種植西紅柿、茴香等蔬菜,夏秋種植蜜瓜、黃瓜和茄子等果蔬,讓農民從春種秋收變成四季豐收;此外大棚機械化卷簾機和軌道運輸等也已得到規模化應用,更有利于農民的機械化種植。“我今年種了兩棚普羅旺斯西紅柿,如今已經收了一茬,收成不錯,預計在春節來臨前還會大量成熟上市一批,年后還有第二茬、第三茬。”當地蔬菜種植大戶高興地說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唐廟村種植戶。唐琪萱 供圖
拓展大棚新產業,拓寬集體富裕道
在走訪過程中,實踐隊員從村民口中得知,隨著大棚蔬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其采摘和銷路也日漸成為需要考慮的問題。但這并沒有成為制約大棚產業發展的因素,反而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繁榮。一方面,大棚種植和采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村委會-種植戶-村民”的模式下,村委會做出協調,在生產過程中有用工需求時,會優先雇傭本村村民,為當地村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許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加了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大棚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周邊運輸、包裝、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大棚產業直接促生了本村商販的產生,產品成熟后直接對接商販,商販雇傭村民進行包裝,新鮮的產品運輸到北京、河北和山西等全國各地的市場,進入老百姓的口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進一步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繁榮。唐廟村村委會主任說:“大棚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給種植大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也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很好的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圖為唐廟村蔬菜大棚建設情況。唐琪萱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