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從傳統到現代的綠色跨越
實踐隊員走進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石村,感受生態治理新模式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實踐隊員通過采訪村主任得知,過去,石村的農業生產方式較為傳統,過度依賴化肥農藥,不僅對土壤、水體等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也面臨瓶頸。為改變這一局面,當地政府在充分調研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大力推廣生態農業。

圖為實踐隊員與村民了解相關情況。賈欣橦 供圖
實踐隊員通過與當地村民交談,了解到當地引入了多家農業科技企業,帶來先進的生態種植和養殖技術。在科技企業的指導下,村民們開始采用“稻魚共生”的生態種植模式。水稻為魚提供了棲息和覓食的場所,魚則能吃掉稻田里的害蟲和雜草,其排泄物還能為水稻生長提供天然肥料。村主任表示,這種互利共生的模式,不僅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生產出的生態大米和鮮魚品質上乘,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村民們對新模式也有自己的看法,村民李女士講到這里很高興:“這些年的治理讓糧食產量增加,還讓糧食更加健康,我們自己吃的也更加放心。”此外,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的興起。在實踐過程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當地涌現出一批以生態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開發出了諸如有機大米、綠色果蔬罐頭、生態畜禽肉制品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與此同時,鄉村生態游也逐漸火熱起來。這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村民們通過開辦農家樂、售賣農產品等方式,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

圖為青禾護鄉實踐隊合照。賈欣橦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