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鄉村好風光,振興發展正朝陽
實踐隊員到達后,與老書記進行了親切的交流,在參觀茂盛的竹林時,老書記對實踐隊員說:“竹泉村的竹子呀,是從清朝就長出來了,有的還是從江西‘進口’的,歲數大著呢。”在走訪中,村民告訴社會實踐隊員“正是這些天然的泉水,滋養了這么多竹子,所以咱竹泉村,就是名副其實的好地方。”生態是發展的第一根金手指,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原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竹泉村依托其秀麗風光,走向了發展的康莊大道。
據老書記介紹,整個村子整體收入每年上百萬,人均收入2萬元,不僅可以滿足日常溫飽,還大大提高了居民幸福程度,體現了竹泉村的人文關懷。通過整合旅游資源,可以推動農產品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收入水平。老書記提到,“我們村的發展主要就是靠旅游嘛,因為景區需要,居民可以搞衛生,搞客房服務,門衛服務,還可以賣東西,像村民們田間地頭種的作物,除了自己吃,還可以賣給游客做特產,又實惠又能賺錢,補貼生活也是夠得,所以村里187戶居民,只有兩戶貧困戶,并且也得到了特殊關照。”多種產業協同發展,依托旅游業發展服務業,醫療衛生民宿全方位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
圖為竹泉村景區出口。唐嘉蔚 供圖
鄉村振興領頭發展建設,學習新思想不斷進取開拓
在老書記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還參觀了會議室,報告廳,會議廳內擺滿了竹泉村發展的成果獎狀,老書記驕傲的向我們介紹了村莊取得的卓越成就--2014年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榮譽稱號,2020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實踐隊員通過走訪了解到,每月10日是定期的黨員學習日,并且每個座位都擺放有特定的名牌,堅持做到每個人“對號入座”,村民高爺爺驕傲地對實踐隊員說:“我們每次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包括黨內各項報告,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為群眾謀福利。”
村民孫奶奶和她的孫女對實踐隊員說:“孫女出生那幾年,景區就開始大刀闊斧地修建了,先是修了路,漸漸地又把各種設施完善出來了。”2008年開始修建竹泉度假村時,為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政府大力扶持竹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修建公路、完善綠化和基礎設施。鄉村居民和政府共同努力,造就了如今的生態文明景區。疫情結束后,旅游村的游客一直在增多,村民的收益也不斷上漲。滿足了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景區租用了我們的土地,每年給我們租金是我們的一部分收入來源,并且景區建設過程中,我們村民也得到了不錯的工作和福利,我們拿著身份證就可以在節假日去景區游玩”村民說道,“而且村莊的環境好,除了孩子上學,各種條件也很方便。”

圖為村莊村委會宣講報告廳。唐嘉蔚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