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1月16日訊(通訊員 王文倩)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誕生了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明星。東阿阿膠名滿天下,只要說起阿膠,人們便會想到東阿阿膠。為了解東阿阿膠的歷史與制作技藝、阿膠的發展與東阿鄉村振興,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于2025年1月15日前往山東省聊城市東阿阿膠世界了解東阿阿膠的制作和發展以及非遺的新時代意義。
尋古察蹤:東阿阿膠的歷史密碼
關于阿膠名稱的來源,最早見于南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古時候阿膠是貢品,而極品阿膠進貢又歷經九個朝代,因此又叫“九朝貢膠”。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阿膠味甘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舒身益氣”,還有《傷寒經》中也記載“阿膠半夏赤小豆湯主之”,可看出阿膠有益于女子療養和紓解暑氣之效。康熙五十六年的《東阿縣志》中提到了“阿井”,這也是當今所說的“東阿水造東阿膠”的有力佐證,東阿地下水憑借得天獨厚的好品質,釀出上等的好膠。在古代,阿膠的手工制作要經歷一系列的過程,包括驢皮處理、熬制濃縮、冷卻成型等,在博物館里可以看到陳列的工具,如泡皮缸、煮膠缸、打沫拐子、打沫的銅瓢、濾膠籮、凝膠箱、擦膠和晾膠用的工具等。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制膠工具照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文倩 供圖
立足當下:東阿阿膠的時代發展
東阿阿膠發展到今天,具備當今的時代特色。蕭龍友先生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珍藏有道光、咸豐和民國時期的三款阿膠,并在其嫡孫女肖承悰的幫助下回到東阿,珍藏在中國阿膠博物館。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東阿阿膠經歷了從手工作坊到工廠化的崢嶸歲月,奠定了地道的品牌基因,東阿阿膠制作技藝得以傳承和創新發展;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東阿阿膠走向生產機械化和工業化時代,質量與科研成為東阿阿膠品牌根基;21世紀初到21世紀20年代,東阿阿膠融合發展“醫、藥、養、游”,品牌價值持續提升,走出了一條“文化式成長”的道路;21世紀20年代至今,經過技術平臺、商業模式與內容產出的迭代升級,加快數字化轉型,實現新模式下的新發展。
由原本的手工制作到大規模流水線生產體系;從單一的阿膠,衍生出復方阿膠漿、鹿角膠、桃花姬、健腦補腎口服液、龜鹿二仙口服液、海龍膠口服液、康硒凍干驢乳粉、黑驢王子、藍帽子阿膠棗、阿膠補血顆粒等產品。東阿阿膠不再是皇親貴胄的私人用品,而是人們都可以吃到的滋補品。

圖為阿膠現代化生產流水線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文倩 供圖
瞭望未來:東阿阿膠的蓬勃活力
在經濟上,東阿阿膠引領膠類產業鏈創新發展,串聯起上中下游全面發展;引領驢產業業務規劃,成為全球毛驢產業鏈價值創造的引領者;還是“1631”組織體系的 規劃者,建設渠道IP和文化IP的品牌驅動,健全基石產品精準營銷和一二三增長曲線有序營銷的產品策略,構建尋味計劃、溯源之旅和氣血大講堂等動銷體系,達成數字化建設成就。

圖為阿膠旅游衍生產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文倩 供圖
啟迪明智:東阿阿膠的振興之路
東阿阿膠立足產業特色,充分挖掘阿膠特色文化資源發展“食、住、行、游、購、娛、學、思、健”等九要素于一體的中醫藥養生業態,從毛驢養殖到現代化阿膠生產,從線下銷售到線上直播營銷,再到阿膠文化和中醫藥發展的旅游收益,促進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隊員與中國阿膠博物館工作人員合照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文倩 供圖
通過此次的實踐調查活動,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實踐隊對東阿阿膠的制作過程和歷史了解頗深,也了解了東阿阿膠的現代化發展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緊跟黨的號召,了解當今時代下的非遺技藝的傳承情況,促進非遺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通訊員 王文倩)
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 責任編輯:劉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