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建東老師的工作室,實踐團成員們開啟了泥人文化的奇妙之旅。朱老師展示了一系列充滿創意的泥人文創產品,如以六朝瓦當為靈感制作的開瓶器、冰箱貼,還有將魏晉南北朝出土人物元素二創成表情包制作的開瓶器,這些文創產品將古老的泥人工藝與現代生活巧妙融合。

朱老師向大家展示泥人文創產品
談及與南京泥人的緣分,朱建東老師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大學學習美術教育的他,本可能成為一名美術老師,卻因機緣巧合與工藝美術協會合作,結識了泥人技藝的老師,從此便被這門手藝深深吸引,踏上了傳承與創新的道路。
我國泥人文化豐富多樣,不同地方的泥人雖各有流派,但相互交融。朱建東老師介紹,南京泥人廠的老師傅也曾到無錫泥人廠學習,各地泥人有諸多相似之處。為凸顯特色,南京泥人在風格上獨樹一幟,相比無錫惠山泥人阿福的精致細膩,南京泥人更加小巧寫意,畫人臉時寥寥幾筆卻生動傳神;在塑造手法上更注重彩繪,形成獨特的“三分塑,七分彩”特點。
而在當下,南京泥人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其無法實現工業化生產,導致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經濟價值不高,學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泥人制作耗時久,更多是作為藝術作品,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良好的產品,文創產品因知名度低也難以推廣。
面對傳承困境,朱建東老師和他的團隊積極探索應對之策。他們提出“生產性保護”“活態傳承”的理念,通過改良泥人形象,提取泥人元素,打造流行IP。他們將泥人元素融入實用物品,如用瓦當形象制作實用物件,借鑒多巴胺配色以符合當下審美。同時,越來越多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加入,為南京泥人的創新注入新活力,自媒體平臺也成為宣傳推廣的新陣地。盡管朱建東老師在自媒體方面已有所嘗試,但他表示精力有限,運營工作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設計出符合年輕人喜好的內容。
在交流中,實踐團還了解到,目前雖有學生參與泥人保護的體驗學習,但尚未形成系統專業的學習體系。對于南京泥人與博物館熱門IP結合的設想,朱建東老師認為,由于南京泥人知名度較低,難以像故宮博物院文創那樣產生廣泛影響。在泥人元素提取和創新方面,朱建東老師舉例,以鐘馗和小鬼為主題創作時,針對年輕人的喜好,將小鬼形象創新為開心鬼、胡鬧鬼、愛哭鬼等,將年輕人的創新想法與傳統手藝相結合。
在宣傳推廣方面,南京民俗博物館為南京泥人提供了免費場地,學校等機構也會通過這一平臺邀請朱建東老師開展講座和課程,讓更多孩子了解南京泥人。此外,類似影視劇組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也為南京泥人的宣傳提供了新思路。實踐團成員提出,南京泥人“慢工出細活”的制作過程,能為快節奏社會中的人們提供情緒慰藉,朱建東老師對此深表認同,認為泥人具有藝術療愈和藝術教育的功能。

朱老師和大家進行深入交流
此次采訪,讓河海大學“泥韻傳薪”實踐團成員們對南京泥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雖面臨諸多挑戰,但在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下,在新一代力量的注入下,正努力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期待南京泥人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讓更多人領略到這門古老技藝的獨特魅力。

朱老師和“泥韻傳薪”實踐團成員合影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