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這一議題,武漢大學恢復性司法導向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實效研究實踐隊聚焦社區主體作用,赴江蘇、四川、湖南等13省24市開展調研。通過訪談社區工作人員及實地觀察,團隊發現:社區既是矯正工作的“第一線”,也是多方力量協同的“樞紐”,其資源整合能力與專業化水平直接影響矯正成效。
2025年1月21日至27日,武漢大學恢復性司法導向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實效研究實踐隊成員蟻士杰同學深入汕頭市金平區石炮臺街道,親身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具體實施過程,采訪相關社區工作人員與矯正對象,積極探究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困境與突圍之路。

1. 社區矯正的“第一道防線”:資源匱乏與監護失位的雙重夾擊
“我們轄區僅有8名工作人員負責未成年人矯正工作,但實際涉案人數遠超登記數據。”工作人員坦言,“許多監護人拒絕配合,甚至對孩子的去向一無所知。”這不僅是對矯正資源的極大挑戰,也暴露出家庭監護在未成年犯罪預防中的重要缺失。
面對這些困境,加強社區矯正的資源投入和提升監護人的配合意識尤為重要,這極大有利于實現對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與挽救。據工作人員介紹,當地正積極探索通過“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模式的發展彌補專業力量不足的現實缺失。
2. 恢復性司法的基層實踐:陽光學校的目標與困境
在與工作人員的深入交流中,蟻仕杰同學了解到,陽光學校是當前基層社區矯正工作中較為成功的案例之一。一些青少年在這里通過系統的教育和職業培訓,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重新融入社會。學校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心理咨詢師定期進行輔導,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重建自信。
然而,陽光學校也面臨著一些困境,包括資金不足、專業心理輔導人員缺乏、監護人配合度低等等,影響了矯正效果。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陽光學校正在積極尋求社會資源合作,改進教育方法,不斷探尋提高矯正整體效果的突圍之路。

3. 多方協作的“最后一公里”:信息斷層與執法成本的博弈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實踐隊成員也與社區矯正工作者們著重交流了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跨轄區信息交互問題。工作人員無奈地表示:“由于人員流動性大,社區與派出所之間的信息對接常常滯后,我們往往要在其他轄區警方發來通報后,才知道矯正對象已經離開。”
盡管市局通過政務微信平臺加強了信息共享,但在實際操作中,基層執法力量仍面臨巨大壓力。信息滯后不僅導致矯正工作的延誤,還顯著增加了執法成本。為了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基層工作人員正在探索更多協作機制,力求實現信息的即時互通。此外,政府也在積極推動更多資源的投入,包括加強技術設備更新和人員培訓,以提升整體執法效能,為矯正對象提供了更為及時和有效的矯正幫助。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是關乎個體命運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一環。盡管當前實踐面臨諸多挑戰,但社區的不懈探索已為優化矯正路徑積累了寶貴經驗。未來,我們需進一步凝聚司法、社區、家庭和社會的共識,將“懲罰”轉向“修復”,讓每一名迷途少年在包容與引導中重獲新生,找回正確的人生方向。
- 掃一掃 分享悅讀